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从婆罗浮屠、吴哥窟早期乐舞壁画看东南亚乐器的“印度化”发展轨迹

发布时间:2021-03-07 05:35
  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佛塔与柬埔寨吴哥窟早期乐舞壁画的发掘,展现了一千多年前的东南亚"印度化"过程中的乐器存在状况,其中保存了诸多该类乐器和乐队后世在云南与东南亚地区流传及传承的线索,为我们此后的相关研究增添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参照系,该类音乐文化在后世的发展轨迹中含有以下四条主线:1.初现于婆罗浮屠佛塔,吴哥窟石雕壁画中的粗乐、细乐两种乐队类型,在唐代《骠国乐》、明代《百夷传》及清代史籍中皆有记载,如今在缅、泰、老、柬及中国云南西南部的南传佛教文化圈有较为完整的继承;2.吴哥寺壁画上的打击乐以锣群乐队为主,这种特点如今主要保留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东南亚外圈诸国的锣群乐队之中;3.吹打乐队成为古代婆罗浮屠、吴哥窟乐舞壁画与当代东南亚诸国共有的传统乐队形式之一;4.象脚鼓乐队作为云南与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本土化类型存在至今。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从婆罗浮屠、吴哥窟早期乐舞壁画看东南亚乐器的“印度化”发展轨迹


斯里兰卡印度教寺庙里的吹打乐队。杨民康摄,2020年1月

皇宫,爪哇,吹打乐,壁画


在吴哥窟小吴哥寺的壁画里,除了吹打乐队外,还可以看到粗乐的另一种较单纯的组合形式——锣群(锣钲)乐队(I型)。如今,处于东南亚外圈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仍然完好地保存着以锣群乐队为主的基本的传统乐队表演形制。其中,又以印度尼西亚以铓锣为主的甘美兰乐队(图10)和菲律宾以铜锣为主的锣钲乐队最为典型,并广为人知。从吴哥寺石雕壁画展现的情况看,其中的打击乐队是以锣钲类打击乐器为主,而后者又包含了铓锣和平锣两种类型。且根据整个吹打乐队里锣群的数量和种类居于显要地位看,当时的几种“粗乐”里,以锣钲作为唯一乐器或主奏乐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今,这种特点主要保留在菲、马、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外圈诸国的锣群乐队之中,因而后者在将锣钲作为粗乐的主奏乐器使用这一点上,与早期的吴哥窟壁画上的锣群乐队(Ⅰ型)在形制及表演风格上保持着较直接的传承传播关系。

吹打乐,泰国,印度


如今,根据笔者考察所见,使用这类唢呐主奏的吹打乐队的现象并存于东南亚的内圈(图7)和外圈(图略)以及印度(图8)、斯里兰卡(图9),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为古代吴哥窟与当代东南亚、南亚诸国共有的乐队形式之一,其中采用的皮鼓又分为象脚鼓(图7)和桶鼓(图8、图9)两类。而若进一步论及这类粗乐——吹打乐队的发展源头,则不能不言及在东南亚内外圈的交接地带,经马六甲海峡,沿马来半岛南侧到达南印度这一条水域通道,对于联结印度南部与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国海港所起到的地理环境作用,以及融汇印度、波斯阿拉伯和东南亚等不同文化圈因素的文化汇聚作用。图8 印度南部印度教寺庙里的吹打乐队。杨民康摄,2020年1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云南与周边傣仂亚佛教文化圈音乐文化研究[J]. 杨民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9(04)
[2]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佛塔的乐舞石雕图像研究[J]. 杨民康.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8(03)
[3]西南丝路乐舞中的“印度化”底痕与传播轨迹——兼论云南与周边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的传播历史与文化脉络[J]. 杨民康.  民族艺术研究. 2017(02)
[4]柬埔寨吴哥窟石雕壁画中的乐器图像研究[J]. 杨民康.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6(02)
[5]云南与东南亚傣仂南传佛教文化圈寺院乐器的比较研究——以太阳鼓及鼓乐的传播与分布为例[J]. 杨民康.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3(02)



本文编号:3068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068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3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