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2 17:49
和声听觉训练是培养学生多声音乐听觉思维的必经之路,是视唱练耳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鉴于视唱练耳专家许敬行先生在该领域的杰出贡献,本文对他的和声听觉训练教学作了较为客观、全面的研究。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简要介绍了和声听觉训练的意义,并阐述了许先生和声听觉训练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第二部分探究了许先生和声听觉训练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第三部分对许先生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第四部分是对许先生和声听觉教学对当代音乐教育影响的思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让更多人分享许敬行先生的学术成果,学习他的教学经验,了解他的教学理念,传承他的教学精神;同时,也能为促进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概述
第一节 和声听觉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思想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原则
三、教学规律
第二章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要求
一、对和声色彩的感知
二、对和声结构的感知
三、对和声功能的感知
四、对和声风格的感知
第二节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方法
一、讲授与分析
二、构唱与背唱
三、听辨与听唱
第三章 许敬行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研究
第一节 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内容
一、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概况
二、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内容
第二节 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模式
一、和声材料
二、和声语汇
三、和声进行
四、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
第四章 许敬行和声听觉教学对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一、教学理念的传播
二、教研成果的转化
第二节 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
二、人才培养的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十一)——“和声感”及相关问题探讨[J]. 赵苏. 中国音乐教育. 2017(11)
[2]早期音乐听觉教育与绝对听觉培养[J]. 许敬行. 人民音乐. 2014(08)
[3]平凡与伟大——许敬行教授教学6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评[J]. 李岩. 人民音乐. 2014(03)
[4]“六字”与“三规”——若干视唱练耳教学策略问题的探讨[J]. 范建明. 中国音乐. 2014(01)
[5]从视唱练耳中走出的音乐家——浅谈许敬行教授视唱练耳教学思想[J]. 王天阳. 中国音乐. 2014(01)
[6]和声听辨训练的基石与关键——关于四部和声听觉训练的一些思考[J]. 苏文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1(04)
[7]和声的音乐意义——在2010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J]. 高为杰. 中国音乐. 2010(04)
[8]浅析练耳教学中和弦连接的训练与传统和声学的联系[J]. 梁珂. 中国音乐. 2006(02)
[9]视唱教程的鸿篇钜著——关于法国《雷·卡视唱教程》及其它[J]. 姜万通,王玫.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5(04)
[10]建立多维、整体的听觉思维模式——20世纪音乐听觉训练探微[J]. 左佳. 中国音乐. 2005(04)
博士论文
[1]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 卢璐.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和声听觉能力的培养及其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D]. 康思佳.吉林艺术学院 2017
[2]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和声思维探究[D]. 常虹.武汉音乐学院 2015
[3]和声听觉的感知过程[D]. 黄创艺.上海音乐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472155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概述
第一节 和声听觉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思想
一、教学理念
二、教学原则
三、教学规律
第二章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要求
一、对和声色彩的感知
二、对和声结构的感知
三、对和声功能的感知
四、对和声风格的感知
第二节 许敬行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方法
一、讲授与分析
二、构唱与背唱
三、听辨与听唱
第三章 许敬行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研究
第一节 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内容
一、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概况
二、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内容
第二节 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教学模式
一、和声材料
二、和声语汇
三、和声进行
四、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
第四章 许敬行和声听觉教学对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一、教学理念的传播
二、教研成果的转化
第二节 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
二、人才培养的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十一)——“和声感”及相关问题探讨[J]. 赵苏. 中国音乐教育. 2017(11)
[2]早期音乐听觉教育与绝对听觉培养[J]. 许敬行. 人民音乐. 2014(08)
[3]平凡与伟大——许敬行教授教学6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评[J]. 李岩. 人民音乐. 2014(03)
[4]“六字”与“三规”——若干视唱练耳教学策略问题的探讨[J]. 范建明. 中国音乐. 2014(01)
[5]从视唱练耳中走出的音乐家——浅谈许敬行教授视唱练耳教学思想[J]. 王天阳. 中国音乐. 2014(01)
[6]和声听辨训练的基石与关键——关于四部和声听觉训练的一些思考[J]. 苏文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1(04)
[7]和声的音乐意义——在2010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J]. 高为杰. 中国音乐. 2010(04)
[8]浅析练耳教学中和弦连接的训练与传统和声学的联系[J]. 梁珂. 中国音乐. 2006(02)
[9]视唱教程的鸿篇钜著——关于法国《雷·卡视唱教程》及其它[J]. 姜万通,王玫.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5(04)
[10]建立多维、整体的听觉思维模式——20世纪音乐听觉训练探微[J]. 左佳. 中国音乐. 2005(04)
博士论文
[1]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 卢璐.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和声听觉能力的培养及其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D]. 康思佳.吉林艺术学院 2017
[2]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和声思维探究[D]. 常虹.武汉音乐学院 2015
[3]和声听觉的感知过程[D]. 黄创艺.上海音乐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472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47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