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托斯拉夫斯基《ChainⅡ》看“链条技法”的运用特征
发布时间:2017-06-13 06:00
本文关键词:从鲁托斯拉夫斯基《ChainⅡ》看“链条技法”的运用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波兰作曲家鲁托斯拉夫斯基是二十世纪国际乐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无论从作品的质量或数量来说,都是处于当代作曲家前列的位置。早年受巴托克与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影响,写作风格较传统。之后,在约翰.凯奇的偶然音乐影响下,开始探索具有个人特色的有控制的偶然作曲技法。创作于晚期的《Chain》的系列作品是作曲家作曲技术更为成熟的体现。他们被作曲家归一个系列,却又被作为各自独立的作品。笔者在研究过拥有完整“链条结构”1的《Chain ⅡI》后,决定开始研究作于《Chain ⅡI》之前的《Chain Ⅱ》。试图去分析这部作品作为链条系列的中间作品,在作曲家实践“链条技法”上做出了哪些不同的尝试。本文对《Chain Ⅱ》这部作品,做了大致的整体分析,并对作品中写作的技术进行分类小结。从传统的结构与材料分析到“有限偶然作曲技法”小结,最后到对从“有限偶然技法”中衍生出来的“链条技法”等新技法的试探分析作了多个角度的拆解分析,尝试找寻作者对于“有控制的偶然作曲技法”的实践方向以及“链条技法”的实验领域。笔者总结出作曲家在对位、和声上面的常用数理化逻辑以及对称性特点,并认为具有“链条”特征的环环相扣结构的“链条技法”除了像《Chain ⅡI》中直观的体现在曲式结构上,还同样渗透于作曲技法的其他方面。从配器、和声、结构、旋律、节奏等方面各个角度的链条式的发展,使得作品材料不断衍变升华,充分显示了标题性特征。
【关键词】:鲁托斯拉夫斯基 Chain 链条技法 链结构 二十世纪作曲技法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8
- 第一章 鲁托斯拉夫斯基以及作品《Chain Ⅱ》基本介绍8-11
- (一) 作者生平8-9
- (二) 作品介绍9-11
- 第二章 《Chain Ⅱ》的基本分析11-29
- (一) 材料解析与结构特征11-17
- (二) 有控制的偶然作曲技法17-29
- 1.有控制的偶然对位17-25
- 2.级控的十二音和声25-27
- 3.微复调27-29
- 第三章 《Chain Ⅱ》中的“链条技法”的运用特征29-47
- (一)旋律的链式发展30-34
- 1.单一旋律的“动机式”发展30-31
- 2.多重旋律的“焊点式”结合31-34
- (二)和声的“链性转换”34-36
- (三)音色音响的链接方法36-46
- 1.同族音色内链节的音响链接36-38
- 2.多重音色链节的杂糅发展38-41
- 3.对比音色组的多种链接方法41-44
- 4.小提琴独奏与乐队协奏音色的链接44-46
- (四)音值的链接的可能性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Jessica Ferrante;Maurice K.Gately;Jeanne Magram;;Characterization of IL-12 Receptor β1 Chain (IL-12Rβ1)-Deficient MiceIL-12Rβ1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Functional Mouse IL-12 Receptor[A];庆祝黑龙江省免疫学会成立十周年(1993—2003)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乃岳 北京大学金融信息工程系;浅谈数学教育的链式(CHAIN)教学法[N];中国信息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盼盼;从鲁托斯拉夫斯基《ChainⅡ》看“链条技法”的运用特征[D];武汉音乐学院;2016年
本文关键词:从鲁托斯拉夫斯基《ChainⅡ》看“链条技法”的运用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5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4458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