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多声部民歌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多声部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审美追求的结果。多声部民歌的发展经历了原始人的"大混唱",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开始初具形态向前发展。这种多声部的审美意识,与西方和声审美意识是截然不同的。多声审美意识在长期的群体歌唱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形成。同时,它又促使多声部民歌得以形成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断地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关键词】: 多声部民歌 发展历史 审美意识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多声部民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审美追求的结果。因此,考察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离不开观照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审美意识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原始人的“大混唱”——多声部民歌的萌芽多声部民歌是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它的“多声部”的特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闽;我国多声部民歌的现状[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庄春辉;;多彩的青藏高原藏羌多声部民歌地图[J];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01期
3 色仁道尔吉;;简述多声部民歌的结构形态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龙有成;范燕华;;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结构分析与演唱[J];音乐时空;2013年01期
5 黎英海 ,耿生廉;奇葩异彩——我国多声部民歌赞[J];中国音乐;1982年03期
6 李志曙;;我国多声部民歌浅谈[J];中国民族;1982年07期
7 樊祖荫;傈僳族的多声部民歌[J];中国音乐;1986年01期
8 樊祖荫;云南多声部民歌研究[J];中国音乐;1988年02期
9 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研究[J];艺术探索;1991年01期
10 樊祖荫;多声部民歌的采录、记谱与分类方法[J];中国音乐;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庄春辉;藏羌多声部民歌青藏高原的瑰宝[N];阿坝日报;2005年
2 记者 李春蓉;南北呼应 传承民族文化[N];雅安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邹渠;唱响发展“多声部”[N];四川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蒋林;广西多声部民歌唱遍山乡田野[N];广西日报;2005年
5 高转艳;改善发源地设施 让民歌进入校园[N];云南政协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陈四四;高龄藏族女歌手从雪山唱到黄土高坡[N];四川日报;2007年
7 记者 江南;“酒香也怕巷子深” 雅安民歌亟待传承[N];雅安日报;2011年
8 汪书琴;苗族歌,
本文编号:695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69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