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晚期风格研究
本文关键词:莫扎特晚期风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沃尔夫冈·莫扎特 晚期风格 音乐表情范畴 审美意象
【摘要】:晚期风格对于每一个作曲家都有着不同的特殊意义,有些作曲家的晚期风格是一种创新与突破,而有些是断裂与衰退,还有的则是将过去的风格进行凝练、提纯,比如说本论文中所研究的对象莫扎特。莫扎特在父亲死后的四年里(1788-1791)一直在走下坡路,早已退却了童年时的光环。而就在这困难重重的生活环境之下,他却创造出了一系列伟大的音乐财富。本论文的第一章试图梳理晚期风格的相关理论和归纳莫扎特晚期的生平境遇和作品概貌,而第二章总结出莫扎特晚期风格的音乐语言体现出三种特征:对位复调频繁使用、和声复杂化以及织体的透明简洁化。第三章,从音乐内容的角度出发,几部晚期重要作品分别呈现出悲凉性,包容性,反讽与同情的平衡等音乐表情范畴及审美意象范畴。
【关键词】:沃尔夫冈·莫扎特 晚期风格 音乐表情范畴 审美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7-8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8-12
- (一) 中文文献的相关况8-10
- (二) 西文文献的相关情况10-12
- 三、本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框架构思12-13
- 第一章 莫扎特的晚期:理论思考与生平、作品概貌13-26
- 第一节 晚期风格的界定与解读13-18
- 一、前人对晚期风格论的学理探讨13-15
- 二、莫扎特晚期风格中美学内涵与风格品质15-18
- 第二节 莫扎特晚年生平境遇与作品概貌18-26
- 一、莫扎特晚年的三重关系:父亲、社会、妻子18-22
- 二、作品概貌22-26
- 第二章 莫扎特晚期风格中的技术语言特征26-47
- 第一节 对位复调的频繁使用27-37
- 一、两部弦乐四重奏 K.575 & K.59027-30
- 二、《D大调钢琴奏鸣曲》K.57630-31
- 三、《D大调弦乐五重奏》K.59331-34
- 四、《安魂曲》 K.62634-37
- 第二节 和声的复杂化37-41
- 小引37
- 一、大小调的转换《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37-38
- 二、半音转调与半音和声:《安魂曲》 K.626&《为管风琴而作的柔板与快板》K.59438-41
- 第三节 纯净透明的织体41-47
- 小引41-42
- 一、《D大调钢琴协奏曲》 K.53742-43
- 二、《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57043-44
- 三、《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K.59544-46
- 四、《为玻璃琴、长笛、双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写的柔板和回旋曲》K.617-4046-47
- 第三章 晚期风格中的情感表现范畴与审美意象47-67
- 第一节 悲凉性:《G小调弦乐五重奏》K.516、《A小调回旋曲》K.511与《B小调柔板》K.54048-55
- 一、列奥波德的“安魂曲”K.51649-51
- 二、死亡预感的回旋曲K 511和对已故父亲的追思K.54051-55
- 第二节 包容性:《魔笛》K.620和“最后三部交响曲”K.543,K.550 & K.55155-61
- 一、包罗万象的《魔笛》K.62055-59
- 二、最后三部交响曲:社会身份象征性、情感的不确定性、伟大的抱负与志向59-61
- 第三节 反讽与同情的平衡:《女人心》K.588与《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61-67
- 一、柔情的讥讽:《女人心》K.58861-64
- 二、喜忧交加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64-67
- 第四章 小结:莫扎特的晚期风格研究的方法论探寻67-71
- 第一节 莫扎特晚期风格中的三个维度——作曲家、音乐本体、音乐表现范畴67-69
- 第二节 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研究及写作方法的相关思考69-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5
- 后记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辉;中西方审美意象论比较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李建东;审美意象之中西比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荣丹;文学审美意象结构及解读初探[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4 徐曲星;葛亚敏;;中西审美意象差异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谭玉龙;;论汪裕雄的审美意象学研究[J];美与时代(下旬);2013年10期
6 孔建英;论审美意象的中介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7 柯汉琳;论审美意象及其思维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8 张长青;刘勰的审美意象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01期
9 汪裕雄;西方近代“审美意象”论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10 ;审美意象建构中的两种偏向[J];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莫先武;;当代审美意象理论之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琼华;;审美意象趣味谈[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张慧;;“真山水”:生意盎然的审美意象——郭熙《林泉高致》新探[A];东方丛刊(1999年第2辑 总第二十八辑)[C];1999年
4 高玉玲;;《诗经》情爱诗的审美意象与审美心理[A];诗经研究丛刊(第七辑)[C];2004年
5 孙秀玲;张薇;;一树梅花百首诗——自然美的多样性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和谐统一[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怀义;审美意象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姜宗钊;莫扎特晚期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6年
3 孟庆东;中国古典文学中“竹”的审美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倩;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计珍;中国审美意象理论的历史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晓琴;以“自然”为审美意象的传统筝曲及其审美追求[D];武汉音乐学院;2014年
7 葛明静;古典文学中芙蓉的审美意象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董晓华;生态批评视域中的审美意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永全;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D];河南大学;2006年
10 黄佳瑜;尊重感受[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739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739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