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为打击乐而作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声音组合的特点
本文关键词:五部为打击乐而作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中声音组合的特点
【摘要】:随着电子音乐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子音乐的研究不断深入,围绕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作曲理论的探讨以及关于人们对于传统与现代、借鉴与传承的理解,使得人们在认识到现有电子音乐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不断发掘探索。混合类电子音乐作为一种将传统器乐与电子音乐“混搭”的音乐形式在传统、现代,借鉴、传承,触类、旁通的对立统一中就显得更为突出,研究混合类电子音乐也就显得更有意义。在混合类电子音乐中,对于打击乐器的研究又具有其特殊艺术研究价值。本文共撷取不同作者、不同国别、不同风格的共五部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片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五位作者创作历程、创作风格特征的了解,根据五部作品片段中打击乐器的声音组合、电子音响的声音组合进行深入研究,对五部作品的同类音质组合特点、异类音质组合特点、高中低频、音效等共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研究分析结果,将五部作品的打击乐与电子音响整体布局、音域的布局、音色组合、音质组合等特点进行对比。在对比的结果中研究得出在不同作者、风格迥异的背景下不同技术手段、不同声音组合的选择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文共分序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序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节,混合类电子音乐的概念阐述以及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五部音乐作品的作者介绍。第二章节,通过具体作品片段实例分析五部作品的声音组合。第三章节,五部打击乐与电子音乐声音组合的对比分析研究。结论部分,笔者综上所述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对五部混合类电子音乐中打击乐与电子音乐声音组合的音效、共同特点等做了总结,对打击乐与电子音乐声音组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做出了评价,并对未来这一领域的艺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混合电子音乐 打击乐 声音组合 传统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4-7
- 绪论7-9
- 第一章 混合类电子音乐概述及研究对象简介9-14
- 第一节 混合类电子音乐概述9-10
- 一、混合类电子音乐的概念9
- 二、混合类电子音乐的发展9-10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简介10-14
- 一、张小夫10
- 二、凯佳·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10-11
- 三、胡安·塞巴斯蒂安·勒科(Juan Sebastian Lach)11-12
- 四、莉迪亚·泽林斯卡(Lidia.Zielinska)12
- 五、吉勒·拉科(Gilles Racot)12-14
- 第二章 打击乐与电子音乐声音组合的片段分析14-31
- 第一节 张小夫作品《诺日朗》片段分析14-21
- 一、节选片段:引子部分15-17
- 二、节选片段(图2-3):A段1分42秒处起17-21
- 第二节 凯佳·萨利亚霍作品《Six Japanese Garden》片段分析21-24
- 一、节选片段:乐曲第一章21-24
- 第三节 胡安·塞巴斯蒂安·勒科作品《Rzw》片段分析24-27
- 一、节选片段:乐曲整章24-27
- 第四节 莉迪亚·泽林斯卡《Expandata》片段分析27-29
- 一、节选片段:1分42秒处起至3分44秒27-29
- 第五节 吉勒·拉科《Subgestuel》片段分析29-31
- 一、节选片段:开始至2分05秒29-31
- 第三章 五部打击乐与电子音乐声音组合作品的对比分析研究31-40
- 第一节 打击乐与电子音响整体布局对比31
- 第二节 音域安排特点31-35
- 一、《诺日朗》引子部分音域安排特点32
- 二、《诺日朗》A段音域安排特点32-33
- 三、《Six Japanese Garden》第一章音域安排特点33
- 四、《Rzw》音域安排特点33-34
- 五、《Expandata》音域安排特点34
- 六、《Subgestuel》音域安排特点34-35
- 第三节 音色搭配特点35-40
- 一、《诺日朗》引子部分音色搭配特点35-36
- 二、诺日朗A段音色搭配特点36-37
- 三、《Six Japanese Garden》第一章音色搭配特点37-38
- 四、《Rzw》音色搭配特点38-39
- 五、《Expandata》音色搭配特点39-40
- 六、《Subgestuel》音色搭配特点40
- 第四节 音质组合特点40-47
- 一、《诺日朗》引子部分音质组合特点40-41
- 二、《诺日朗》A段音质组合特点41-43
- 三、《Six Japanese Garden》第一章音质组合特点43-44
- 四、《Rzw》音质组合特点44-45
- 五、《Expandata》音质组合特点45-46
- 六、《Subgestuel》音质组合特点46-47
- 结论47-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网络音缘——论网络的发展与音乐作品的传播[J];艺术研究;2005年02期
2 冯亚;;音乐课标教材中音乐作品的再加工[J];乐器;2008年11期
3 杨玫;;谈“语言表达”在音乐作品学习中的可行性[J];知识经济;2009年07期
4 解晓静;;音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艺海;2010年12期
5 王铉;;艺术与技术的交互(之三)——互动音乐作品的具体实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徐宁聆;;听众人数与音乐作品之间的价值关系[J];艺海;2011年10期
7 杜林峰;;亲身体验音乐作品的重要性——结合中国戏歌《故乡是北京》[J];大众文艺;2011年20期
8 亚博;;论欣赏者之于音乐作品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03期
9 张志谦;;音乐史与音乐作品关系的学理反思[J];歌海;2012年04期
10 柯扬;;社会历史视野中的音乐作品概念——莉迪娅·戈尔《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评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国豪;;豪情长寄汉宫调 惊破霓裳羽衣曲 观《李金钊音乐作品演唱会》有感[A];中国演员:2013年第3期(总第33期)[C];2013年
2 吴霜;;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和声分析的思维与视角[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郑蕊;音乐作品维权仍在路上[N];北京商报;2014年
2 雪青;《李岚清音乐作品集》首发式暨音乐会在京举行[N];镇江日报;2013年
3 杨傲多邋郭晓宇;北京奥运音乐作品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公布[N];法制日报;2007年
4 记者 毛磊;弃CD,越来越多美国人上网买歌听歌[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宋光;移动电话使用音乐作品的行为性质及付酬问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6 思哲;音乐作品收费考验影视剧[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宋光;移动电话内置音乐作品是否侵权[N];国际商报;2005年
8 法学博士 黄 晓;数字环境下音乐作品合理使用的限度[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丁薇;音乐作品要交给观众去检验[N];中国艺术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裴诺;中国音乐作品受世界乐坛关注[N];中国艺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贺颖;音乐作品与音乐作品概念的历史及其感性—审美经验问题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2 周佼佼;电子音乐作品的“分层解读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3 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4 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5 吴佳;感性声音结构并审美判断形成的感性契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囡;音乐作品构建的层次性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刘雨矽;“听”对应于敞亮的境界[D];上海音乐学院;2015年
3 赵颖;长笛乐团对于中国音乐作品的改编与演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超;《为她的清唱剧》与《时间魅力》[D];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
5 赵志勇;传统中音唢呐在现代音乐作品中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
6 彭江蓉;网络传播中音乐作品保护问题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惠子;渗透与融合—卡佳·萨利亚霍两部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创作特点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5年
8 房佳昱;剧情类MV的创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9 程丹;电视剧《红楼梦》经典歌曲分析与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俞祈楠;李四光小提琴作品《行路难》的文学性内涵启示[D];吉林艺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879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87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