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
本文关键词:壮族歌圩: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
【摘要】:壮族民歌充斥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这一方面是壮族人喜歌爱唱的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与壮族歌圩这一特定的传统习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族歌圩是一个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欣赏那清透美妙的歌声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仪式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圣化与神秘感。壮族歌圩具有审美与仪式的双重属性,审美与仪式在此活动中相互结合在一起,互为特性,因此深入研究壮族歌圩的审美仪式化与仪式审美化对于正确解读壮族歌圩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壮族歌圩 审美仪式化 仪式审美化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歌圩文化在壮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歌圩在壮族聚居地区分布甚广,也有各自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顺萍;;壮族歌圩文化[J];传承;2007年04期
2 尹明;;田阳敢壮山壮族歌圩[J];歌海;2012年06期
3 农学冠;;壮族歌圩的源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4 邓如金;论壮族歌圩的生命力[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5 潘春见;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J];广西民族研究;1995年04期
6 毛志东,黄秉生;评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黄文富;;壮族歌圩狂欢化民俗内质考察[J];歌海;2013年06期
8 黄羽;;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J];艺术探索;2006年S2期
9 何正廷;;坡芽歌书与壮族歌圩[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李萍;;论百色市壮族歌圩的源流与价值[J];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秦雯 本报实习生 郑诗宝;三相圩逢 古老壮族歌圩的活标本[N];广西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梁姗 实习生 朱敏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城市软实力[N];南宁日报;2011年
3 记者 莫俊;各地专家聚焦邕剧壮族歌圩[N];南宁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蒋林;壮族歌圩如何留住青年一代[N];广西日报;2008年
5 翟长孙 高化川;T樕掣枸祝鹤匙迥信那楦杌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陈坤;草根学者建功壮文化研究[N];广西日报;2005年
7 记者 黄滢;南宁公布26项市级“非物遗”名录[N];南宁日报;2007年
8 覃德清(教授,人类学博士);民族文化资源的理性阐发[N];广西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曲;广西德保壮族歌圩及其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彭恒礼;论壮族的族群记忆[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艳;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兰尉源;壮族传统文化中“水”意象的生态批评[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陈海霞;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6 麻利;歌咏习俗与壮族口头韵文创作叙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华;龙胜壮族女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侯红良;壮汉文化认同与壮族文化品性[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玉琴;壮族传统歌圩文化的现代重构[D];浙江大学;2014年
10 王堂澧;浅谈文山壮族情歌及其发展现状[D];云南艺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945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945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