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
本文关键词: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
【摘要】:目前出版的"苗族古歌"大多只有古歌的主体部分"歌骨",未全面反映"活形态"下古歌的演唱实景。笔者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对古歌歌骨、歌花、套句、插唱等进行了解释和研究,分析和总结了歌骨歌花交替演唱的特点、交替演唱产生的原因和交替演唱的主要功能。较为全面地为学术界展现了"活形态"下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
【作者单位】: 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关键词】: 史诗 歌骨 歌花 套句 插唱
【基金】: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苗族古歌通解》(项目编号07XZW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苗族古歌又称苗族史诗,黔东方言苗语称为“Hxak Lul Hxak Gho(t古歌老歌)”、“HxakLu(l古歌)”、“Hxak Gho(t老歌)”或“Hxak Hlieb(大歌)”等。它是流传于苗语黔东方言区,以五言为基本句式,以穿插有歌花的问答式对唱(盘歌)为主要演唱形式,叙述开天辟地、铸日造月、人类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宝林;《苗族古歌》与史诗分类学[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3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陈逢丹;;接受美学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三个汉译本[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昌宗锋;;接受美学视野中的译文读者主体性与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蔡爱春;喻立安;;接受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彦哲;韦华;;读者的需要和水平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试谈毛泽东的接受美学思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叶桐;;新文学传播中的开明书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郑颗颗;接受美学观照下的小说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国;周初史诗与贵族传统[J];北方论丛;1996年05期
2 裘克安;;清教史诗作者密尔顿(英文)[J];英语沙龙;1998年05期
3 张元;血泪交织的史诗巨作 气势恢宏的罗马帝国[J];当代电视;2000年09期
4 ;讯息[J];朔方;2001年04期
5 李连荣;西藏地区《格萨尔》史诗 千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2年06期
6 曾一果;论“十七年”长篇小说的历史叙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施常州;论张翥诗歌的史诗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严军;文化史诗:“寻根”途中的收获与遗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徐迈;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长篇史诗——从《诗经·雅》中的五首叙事诗谈起[J];阅读与写作;2004年03期
10 杨甫旺;论“梅葛”的历史文化特点[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静波;;浅谈三大史诗的共性与个性——三大史诗比较研究[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2 降边嘉措;;关于做好三大史诗翻译工作的思考[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3 曹保明;;史诗的民间化[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4 马克来克·玉买尔拜;;探析柯尔克孜族的史诗语言文化[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5 孟开;;《史诗<江格尔>的历史渊源》内容摘要[A];“史诗之光—辉映中国”——中国“三大史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提要汇编[C];2012年
6 徐涛;;略论毛泽东诗词的史诗美[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7 刘岸挺;;高尚心灵的史诗:《多余的话》——瞿秋白狱中心态与心史[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8 刘岸挺;;高尚心灵的史诗:《多余的话》——瞿秋白狱中心态与心史[A];瞿秋白研究论丛——纪念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65周年专集[C];2000年
9 巴莫曲布嫫;;叙事界域与传统法则——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例[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10 黄文;;格萨尔英雄史诗与康区旅游发展探析[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泰丰;高歌宏伟壮丽的大时代[N];人民日报;2008年
2 田珍颖;用文学表述中国治水的历史[N];光明日报;2010年
3 卢瑞华 石磊;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著作[N];解放军报;2001年
4 陈众议;向下的文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轩初;“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广受关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6 记者 曾祥书;《长征史诗》展现史诗之壮美[N];文艺报;2006年
7 贾磊磊;血色疆场·红色史诗[N];中国电影报;2005年
8 王彬彬;史诗情结的异议[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9 钟智锦 刘书宏;一个农民的史诗生活[N];江淮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记录改革开放风雨历程的壮丽史诗[N];文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斌;格萨尔史诗图像及其文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诺布旺丹(俄日航旦);伏藏史诗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桂凤;唐代杜诗接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爱明;《格萨尔》口头诗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赵丽娟;罗伯特·骚塞史诗中的二元对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荣花;德都蒙古《格斯尔》及其艺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李连荣;中国《格萨尔》史诗学的形成与发展(1959—1996)[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九月;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生柱;表演理论视野下的史诗“梅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小荣;《j9经堂奰史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中国柯尔克孜史诗歌手现状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培;哈尼族史诗叙事艺术分析[D];云南大学;2012年
5 央吉卓玛;幻境中成就永恒—《格萨尔王传》史诗歌手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沈洋;雨果的新型史诗——《历代传说》[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阿拉德尔吐;史诗《罕哈冉贵》的结构分析与诗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段金柱;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史诗性追求[D];厦门大学;2002年
9 胡琳;叙事文学史上的三级跳[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铁国花;从史诗《格萨尔》看古代藏族部落的议事会[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97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09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