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十七年中国声乐艺术“土”“洋”之争的历史回顾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12:13
本文关键词:建国十七年中国声乐艺术“土”“洋”之争的历史回顾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建国十七年 “土”“洋”之争 声乐教育 演唱风格
【摘要】: 建国十七年里,,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关于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音乐界产生了各种讨论,其实质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碰撞、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土”“洋”唱法的关系,争论的结果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创立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色的演唱风格。论文选择“土”“洋”唱法之讨论与建国十七年声乐艺术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其历史意义和启示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洋”之争作历史回顾与分析工作,旨在为当今声乐艺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经验与参考。 全文由以下章节组成: 绪论:对本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与说明。 第一章:对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进行概述。 本章回顾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引进与播种,建国前“土”“洋”两种唱法的碰撞,探索“土”“洋”之争的缘起与萌芽。 第二章:“土洋之争”与建国十七年声乐艺术发展轨迹。 本章对“土”“洋”之争的学术争鸣——“唱法问题”讨论的概况进行历史回顾,分析在艺术实践中的“土”“洋”唱法关系的协调,呈现“土”“洋”之争与中国声乐艺术曲折与发展的历史轨道。 第三章:建国十七年声乐教育的特色。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在“土”“洋”唱法的争论中不断得到启示,探讨中国声乐教育,在“兼收并蓄”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有了开拓性的发展,声乐教育与艺术实践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推动建国十七年声乐艺术向前发展。 第四章:建国十七年具有民族特色演唱风格的创新之路。 通过“土”“洋”唱法关系的讨论,艺术家们以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学派为审美指导思想,追求极具民族特色与个性的演唱风格,声乐艺术“百花齐放”的景象逐步形成。 结论与展望:“土”“洋”之争对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启示。 本章通过总结“土”“洋”之争的历史意义,论述当今声乐艺术发展的现状,全面思考与诠释其对声乐艺术发展启示与影响。 结语:概括和总结全文,论述“土”“洋”之争在中国声乐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自己对当今声乐艺术发展前景的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建国十七年 “土”“洋”之争 声乐教育 演唱风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9.2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9-10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特色10-12
- 第一章 孕育与起步—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概述12-17
-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引进与播种阶段12-13
- 第二节“土洋碰撞”—“新歌剧唱法”的诞生13-17
- 一、“改洋从土”13-15
- 二、“戏歌唱法”的初步形成15-17
- 第二章 曲折与发展—“土洋之争”与建国十七年声乐艺术发展轨迹17-30
- 第一节 “土洋之争”的学术争鸣—“唱法问题”讨论17-24
- 一、关于中国民间唱法的科学与否问题18-19
- 二、“土嗓子”与“洋嗓子”的优缺点归纳及其运用问题19-20
- 三、关于建立中国新唱法的问题20-22
- 四、歌唱发声、咬字、风格等问题22-24
- 第二节 “土洋互补”—探索与实践中“土”“ 洋”关系的协调24-27
- 一、歌剧创作推动声乐艺术的发展24-25
- 二、以民族唱法为功底的歌唱家的艺术探索25-26
- 三、以美声唱法为功底的歌唱家的艺术探索26-27
- 第三节 在曲折与发展中逐步成长的建国十七年声乐艺术27-30
- 第三章 兼收并蓄—建国十七年声乐教育之特色30-35
- 第一节 “兼收并蓄”的教育指导思想30-31
- 第二节 专业民族声乐教育的开拓性发展31-35
- 一、民族声乐专业的设置31-33
- 二、中国音乐学院的建立33-35
- 第四章 探索与创新—建国十七年具有民族特色演唱风格的创新之路35-44
- 第一节 “土洋之争”与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审美指导思想35-37
- 一、“字正腔圆”与民族风格的协调关系36-37
- 二、科学发声与民族风格的协调关系37
- 第二节 演唱风格的“民族化”37-40
- 一、美声唱法的“民族化”追求38-39
- 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39-40
- 第三节 演唱风格的多样化40-44
- 一、演唱风格多样化的审美追求40-41
- 二、个性鲜明的歌唱家及其特点研究41-44
- 第五章 “土洋之争”对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启示44-50
- 第一节 “土洋之争”的历史意义44-45
- 一、推动了各种唱法的自我发展和完善44
- 二、加强唱法间的了解与交流44-45
- 第二节 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成就与困惑45-47
- 一、“美声唱法”的发展45-46
- 二、“民族唱法”的提高46
- 三、“千人一面”的现状46-47
- 第三节 “土洋之争”对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启示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6
- 致谢56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祖英;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硕;红梅盛开 喜获众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白雪;汤雪耕民族声乐艺术理论及教学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改立;20世纪以来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梦园;论“土洋之争”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22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12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