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大地之歌》和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12:00
本文关键词:马勒《大地之歌》和声研究
【摘要】: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著名指挥家、作曲家,19世纪末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以艺术歌曲和交响乐创作为主,其音乐是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总结和极致,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大地之歌》创作完成于1909年,是一部声乐交响曲,全曲共六个乐章,其歌词是作者根据贝特格所译的《中国之笛》这部唐诗集改编而来。本文通过对《大地之歌》的和声研究力求管窥出其和声特征,并从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视角对其和声进行审视,以期揭示出马勒《大地之歌》和声特征的历史成因。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着重介绍作曲家生平及其时代背景、歌曲创作以及交响乐创作,对马勒其人其作作宏观上的了解,并就其创作风格作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对《大地之歌》的创作进行论述。首先就创作背景进行阐述,并就马勒当时的创作心理进行分析,对马勒为什么会选择唐诗进行歌曲创作做出回答;其次就歌词与唐诗的关系进行论述。 第三章和声研究,本文的重点,着重对和声技法进行分析。分别对《大地之歌》的调式、和弦材料、和声进行、调性、和弦外音、和声终止式以及其他特殊的和声技法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马勒主要通过运用五声性调式、半音化和声、淡化功能进行、改变和弦结构形态、突出调性对置、广泛运用和弦外音以及不协和音程、个性化的和声终止式等手法,使得《大地之歌》具有色彩性、不协和性的和声特征。 第四章以情感论音乐美学为视角对《大地之歌》和声进行审视,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就情感论音乐美学以及19世纪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审美观进行了论述,并对马勒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创作观进行分析、论证;然后从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视角对《大地之歌》和声技法及其特征进行审视;最后认为《大地之歌》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和声特征,情感论音乐美学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是其成因的一个部分。 论文以马勒《大地之歌》的和声技法分析为主线,并结合音乐学、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马勒的和声特征,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对马勒音乐创作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614.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立波;马勒《大地之歌》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74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27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