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形式美与艺术符号价值——音乐分析表述方式的深层含义
本文关键词:音乐的形式美与艺术符号价值——音乐分析表述方式的深层含义 出处:《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形式美 艺术本体 符号 价值 还原创作 直觉 抽象 表述
【摘要】:形式美与情感美都是艺术作品所要追求的不同侧面,各自存在不同的展示、体验价值。从本质上说,音乐分析就是为了揭示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本体形式的美,只有得到这种美的感悟,才会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美,如此循环,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本文的主旨在于澄清原本存在于技术层面的音乐分析,在面对种种音乐作品的技法、采用种种分析方法、达到表述得体、清晰准确的标准,在从事艺术阐释的过程当中,如何认识艺术表述符号之间的价值体现,进而迈向"技术的形式美与人的情感美"两者间的有机衔接的理想境界。文章通过列举了一些音乐分析的实例,说明在本体音乐分析当中分析符号的特殊作用,其结论在于:揭示了音乐作品的特质本性,才能真正达到分析所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借鉴、理解和评论的目的。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4.3
【正文快照】: 像所有艺术作品那样,音乐作品在精神层面追求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被人们所认识,除了音响传播的种种必要途径,还需要经过音乐分析的演绎,从深层次揭示作品本体写作的艺术价值。这种分析的过程就是从音乐作品记谱的、音响的艺术符号转换为音乐分析中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朝阳;李如密;;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的形式美探析——以八孔竖笛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10期
2 陈馨婷;西方音乐史中的形式美选择初探[J];音乐天地;2005年02期
3 欧阳晓芹;论舞蹈艺术的形式美及其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张进;;音乐与情感——通读《论音乐的美》后的感想[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1期
5 周礼;;论土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J];黄河之声;2008年05期
6 高杨;;浅谈舞蹈艺术形式美——舞蹈创作教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7 谢村田;;浅谈音乐作品的表现力[J];黄河之声;2010年07期
8 李春燕;谈舞蹈艺术的形式美[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许自强;;歌词语言的形式美——《歌词创作美学》连载之十四[J];词刊;2008年08期
10 于恋;;美在舞蹈中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0年2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平;民族属性与艺术本体[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刘国利;我们的誓言向太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刘琼;北京:《大河之舞》何以一票难求[N];人民日报;2003年
4 汪娅敏(作者单位:安徽省歌舞剧院);试论舞蹈的语言[N];安徽经济报;2006年
5 刘晓真;二○○六舞蹈评论渐入佳境[N];中国艺术报;2007年
6 郭静舒;公益性题材代表作:《从头再来》[N];音乐周报;2006年
7 于平;舞蹈书写的轨迹[N];中国艺术报;2008年
8 付林;在强势媒体上铸造强势音乐文化[N];文艺报;2008年
9 吴名辉;海南作曲家陈元浦的黎山绝唱[N];海南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向兵;原生态歌从大山来[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旭;论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形式美”[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宁勤亮;中国民歌主题钢琴变奏曲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3 洪艳;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涛;论肖邦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美学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单金龙;音乐美感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陈哲;我国高校现代舞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夏晓晨;声乐文化价值的浅析与探求[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蒙海;中国创编合唱作品歌词的审美特征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16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31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