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批评的勾连——中国音乐美学的应由之路
本文关键词:形式与批评的勾连——中国音乐美学的应由之路 出处:《音乐研究》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音乐美学 音乐批评 音乐形式 音乐作品 中央音乐学院 西方马克思主义 真正意义 音乐学分析 艺术作品 阿多诺
【摘要】:正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美学学科体系是从20世纪才开始建立的,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音乐美学在基础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问题的讨论得到了深化。然而,一个学科如果要取得更大的成就,要保持更加旺盛的学术活力,就需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不断地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在笔者看来,新时期,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就应该是超拔于纯粹的思辨传统,而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分类号】:J601
【正文快照】: 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美学学科体系是从20世纪才开始建立的,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音乐美学在基础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问题的讨论得到了深化。然而,一个学科如果要取得更大的成就,要保持更加旺盛的学术活力,就需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年02期
2 何宽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及终曲和声与德彪西印象主义和声的哲学-美学阐释[J];音乐研究;2011年04期
3 何宽钊;;浪漫主义和声的文化-美学阐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廷丽;;文化视野中的西方音乐史学[J];长城;2010年02期
2 王丽娟;;西方音乐作品研究中的音乐学分析与音乐技术分析[J];电影评介;2009年18期
3 颜新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音乐[J];大众文艺;2010年01期
4 宁欢;;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再思考[J];歌海;2009年02期
5 万卉;;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结构探析[J];大舞台;2012年08期
6 刘丹霓;;双赢还是两难——由查尔斯·罗森等国外学者的分析理念所启发的对音乐学分析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0年10期
7 叶婷;;蒙特威尔第与格鲁克歌剧《奥尔菲斯与优丽狄茜》比较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蔡际洲;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编稿琐记之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杨和平;;感性的体验 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诗原;;音乐批评的层次性结构[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志博;音响结构思维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凌宪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伦理的精神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娟;郭兰英与彭丽媛歌唱艺术风格之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飞;二胡曲《长城随想》的音乐学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3 伍丽琪;论肖邦波兰舞曲的“戏剧性”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军强;于润洋音乐阐释美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晓南;舒曼钢琴作品和声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6 李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民族性与艺术性的探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贾伟亚;勃拉姆斯艺术歌曲演唱探析[D];河南大学;2007年
8 李洁;摇摆乐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8年
9 程晓梅;同样的大师,,不同的命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云玮;莫扎特简论[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向阳;“漂浮”的属和弦与调性的“黑洞”──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2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上)[J];音乐研究;1993年01期
3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年02期
4 陈林;;19世纪情感论音乐美学视角下的浪漫主义和声[J];音乐创作;2007年04期
5 何宽钊;;“现代知识型”视野中的浪漫主义和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伦灿;;正确科学地开展音乐批评[J];艺术评论;2009年04期
2 明言;音乐批评的标准论[J];音乐研究;2003年02期
3 赵莉;;音乐批评在音乐欣赏中的功能[J];美与时代;2008年01期
4 韩锺恩;;人事·事情·情感·感孕——对话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当事人的叙事与修辞[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曾遂今;;音乐批评的科学标准[J];音乐世界;1995年09期
6 韩钟恩;;第七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记略[J];人民音乐;2006年03期
7 明言;音乐批评的功能——“音乐批评学”探索之三[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明言;音乐批评学刍议——“音乐批评学”探索之一[J];音乐研究;2002年01期
9 廖家骅;音乐批评的多层次性[J];人民音乐;1987年10期
10 李曙明;“和律论”再研究(上)——《“和律论”再质疑》读后[J];人民音乐;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晓婷;;二十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学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中央音乐学院[A];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机构与科研处工作会议会议资料[C];2004年
3 宋瑾;;站在哪里说音乐[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4 陈劲松;;云南“原生态音乐”模式的现代诠释[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5 郝向明;;民族音乐的思考[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侯瑞云;;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董云;;关于非洲的音乐人类学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中国音乐学院和声复调成果一览表[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罗艺峰;;马来民间音乐的节奏模式与马来文化的深度结构[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10 王丹;;北京智化寺京音乐[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风俗史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若甫;果真“错音也值得真实可爱?”[N];音乐周报;2011年
2 王志安;音乐批评何以缺席[N];人民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金鑫海;“古典与浪漫的印象”[N];音乐生活报;2010年
4 赵忱;听啊,“川音”多么嘹亮[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吴燕莉;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正式成立[N];音乐周报;2007年
6 记者 白炜;金钟:在北京欢乐谷放歌[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董大汗;开阔的学术视野 强烈的艺术使命感[N];中国艺术报;2010年
8 施雪钧;音乐批评的悲哀[N];音乐周报;2007年
9 张小兰;中美文化交流的亮丽篇章[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禾芳;宾利中国音乐教育基金再筹善款40万元[N];音乐周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李丽敏;文化的嫁接[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冯存凌;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诗乐关系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4 李小戈;广陵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傅暮蓉;查阜西琴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俐;音乐批评理论与实践及其相关问题评述[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鲁瑞红;解读谭盾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澄橙;施托克豪森电子音乐作品—《Kontakte》的作品分析[D];青岛大学;2010年
4 张晨;创作理念的确立与技术平台的确立[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5 张佳璇;论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D];吉林大学;2008年
6 左洁;从第十四届青歌赛现场点评看当代声乐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瀚文;论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相通[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8 周悦;刘欢音乐作品流行的成因和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晓囡;音乐作品构建的层次性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10 王相茹;音乐作品的理解途径与人文性解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55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35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