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新潮音乐”的美学特征
本文关键词: 新潮音乐 美学特征 作曲家 创作技法 专业音乐创作 西方现代音乐 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他律论 音乐美学思想 出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新潮音乐’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专业音乐创作领域中出现的作曲家及其作品,这种音乐形式是在改革开放宏观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音乐思潮。这种创作思潮主动借鉴和运用西方2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观念和创作技法,在新的层面和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创作中主动将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境方面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①"新潮音乐"是作为"一段特定的历史文化过程"
[Abstract]:"trendy music" refers to composers and their works that have emerged in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on in China since 1980s. This kind of music form is a kind of music trend produced under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kind of creative trend of thought actively draws lessons from and uses the western modern music creation idea and creation technique in 20th century, and understan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 new level and angle. In the music creation, the western modern music creation technique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pirit are merged actively, which has the Chinese style and style in the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music works. "1" the trendy music is as "a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cess".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分类号】:J6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孙琦;;陈怡创作美学观的形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01期
2 王安国;“新潮”音乐——一段特定的历史文化过程[J];文艺研究;1988年01期
3 居其宏;“新潮”音乐的美学来源与流向[J];文艺研究;198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涛;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阳地;谭勇;;离愁别绪歌千载断肠声里唱《阳关》——琴曲《阳关三叠》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段君妮;;墨子“非乐论”再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汤其林;唐玲;;从《论语》看孔子的乐舞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杨红;儒家音乐思想赏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周正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科理论教学探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1期
6 刘莹;;浅谈俄苏歌曲在中国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7 王小侠;;浅谈战国时期音乐思想的对立——儒乐安世与墨子非乐[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8 马金玉;;试论姜夔对宋代词调歌曲的贡献[J];北方音乐;2010年07期
9 侯慧静;;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J];北方音乐;2011年03期
10 胡玲玲;;谈儿童钢琴兴趣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谷迎迎;;浅析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状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林琳;;哈尔滨早期俄侨音乐教育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周安平;王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著作权保护模式制度设计的思考[A];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波;;中国1949年以前的和声与对位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3 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5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徐美辉;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范晓峰;音乐理解现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10 韩启超;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美玉;山东蓬莱地区民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欢;传承古韵载新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牛芊;天津地区手风琴教学与演奏发展的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5 魏鲁佳;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李力;关于中国歌剧中音乐形象塑造的几个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平;幼儿园5-6岁儿童歌曲偏好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吴少静;近代福建海上音乐交流的初步研究(1840~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谢颖颖 ;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任丽华;社会转型期中国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心理蕴涵[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进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当代戏曲艺术[J];东南传播;2006年12期
2 田刚;音乐作品的比例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1期
3 马达;无调性音乐的先行者——阿诺尔得·勋伯格[J];福建艺术;1999年06期
4 彭志敏;必然的对称——贝尔格《露露·间奏曲》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胡向阳;十二音序列及其序列分割——巴比特钢琴曲《分割》中的音高结构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刘永平;;论线性对位——现代音乐复调技法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张凯;徐玲;;民歌素材运用于音乐创作的新思路——陈怡钢琴作品《猜调》的音乐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胡彭;;申克理论的作图技巧[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周勤如;音乐深层结构的简化还原分析——申克分析法评介[J];音乐研究;1987年02期
10 蔡际洲;从思维方式看中西音乐之比较——关于中国音乐研究与创作的哲学反思[J];音乐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冶鸿德;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靖;;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创作多元化状况论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范晓峰;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J];中国音乐学;2001年01期
3 林国花;;论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创作中的突出现象——以谭盾音乐作品为主兼谈其他[J];作家;2011年12期
4 涵子;世纪末的沉思——田青谈中国民族器乐的“第三种模式”[J];人民音乐;1997年11期
5 戴嘉枋;时代与现实错位阴影中的必然选择——新潮音乐的得失生成及历史方位[J];人民音乐;1989年01期
6 张法;;20世纪80年代新潮音乐倾向的多样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石华;良莠混杂 去芜存精——赵l巯执衾諿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石城子;新潮音乐评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04期
9 晓星;一本推动文艺和文艺批评前进的好书——《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及其《新潮音乐编》的读后感[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06期
10 徐莹;;从影片《红色小提琴》看电影配乐的美学特征[J];电影评介;2009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鹤冲;;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陈安怡;;课本剧的美学特征[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曾宪;;从地理区位与美学特征看崂山与青岛旅游开发的优势[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4 姚侠文;陆保钟;郑吾真;竭晓安;马鸿韬;李艳翎;宋晓东;刘兴;;难美技能类体育项目技术创新理论与美学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徐传宏;;现代茶馆的美学特征[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6 潘百齐;;论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7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艾斐;;论桐城派的艺术流变与美学特征[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9 张涤云;;论李白三峡诗的美学特征[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10 孙家驷;;桥头立交功能与美学问题探讨[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沐溪;在自己独特的视角坚守和关注专业音乐创作[N];中国艺术报;2007年
2 雷东霞;中国作曲家请把目光投向人[N];音乐周报;2003年
3 梁茂春;墙外开花墙内骂[N];音乐周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黄恩智;“流行音乐的前景很可观”[N];辽宁日报;2000年
5 李巧艺 编译;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列[N];音乐周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徐志纯;谢国华的三个角色[N];安徽日报;2006年
7 ;关于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著名陇剧作曲家郭效文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N];陇东报;2006年
8 吴名辉;海南作曲家陈元浦的黎山绝唱[N];海南日报;2008年
9 张楠;工人作曲家夏宝森五一献贺礼[N];工人日报;2008年
10 邢晓芳;中国元素“新鲜”再现[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歌;竞技跳水美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卢璐;高为杰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海英;朝鲜民族稻草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唐小波;约翰·亚当斯管弦乐作品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6 边静;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7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瑛;《内经》理论体系的科学美学思想[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赵光;解读数字“三”在朱践耳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10 付璐;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莉;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演唱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谢晓轶;试论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的审美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文荣;毛泽东诗词歌曲之美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4 缑瑛;黄自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华;从西洋歌剧咏叹调的历史脉络中探寻歌剧咏叹调的美学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舒小立;天府琴韵[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飞;论渝派纪录片[D];西南大学;2008年
8 白政文;论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8年
9 孙永胜;竞技排球运动美学特征及其审美价值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李辉;论中国的文人电影[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00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50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