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传教士与中国音乐:以苏维廉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0 22:19

  本文选题:传教士 切入点:中国音乐 出处:《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世纪来华的传教士绝非一个观念上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变化的群体,对待来华的传教士不应一概而论,而应具体分析。以苏维廉为例,他在五声音阶、旋律、工尺谱等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一些传教士的看法。此例说明,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些传教士不仅是西学的传播者,也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吸收者。
[Abstract]:In 19th century, the missionaries who came to China were by no means a unified concept. There was no change in time and space. The missionaries who came to China should not be generalized, but should be analyzed concretely. Take Su Wei-lien as an example, he was in the five levels of voice and melody. This example show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ome missionaries are not only the disseminators of western studies, but also the absorbe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作者单位】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立新;“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2 刘奇;李提摩太夫妇与《小诗谱》[J];音乐研究;1988年01期

3 李士钊;关于中国二三十年代音乐教育情况的片断回忆[J];齐鲁艺苑;198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跃峰;姚彦琳;;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以《万国公报》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旷乔华;唐去非;;论“五四”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3 潘崇;张兰英;;1933年庄士敦的儒学演讲及其对儒学的认知[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邹世东;;高师音乐教育不应忽视手风琴教学[J];北方音乐;2011年11期

6 王显超;;民国初期教会中学的发展(1912-1927)[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刘亚轩;;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国学院与中国近代教会学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重华;;1876年江北教案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马林;;李提摩太在华传教方式的转变[J];沧桑;2011年06期

10 疏仁华;利玛窦与西学东渐平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孙志丽;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黄江苏;周作人的文学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7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8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9 陈晶;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10 李南;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昆励;论洪仁s曅挛潘枷隱D];湘潭大学;2010年

3 梁永康;“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燕君;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志峰;十字架与樟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洁;民国时期福州教会中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余雅卿;兴化美以美会文教事业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邵琴芬;论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道德教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欧多恒;论西方基督教士在中国传教的目的和传教的方法[J];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俊宁;;明代乐队音乐对外国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2期

2 钱璇;;不及之不同,不同之不同[J];成才之路;2008年27期

3 褚炜;基督教文化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梅晓娟;孙来法;;耶稣会士钱德明与《中国古今音乐考》[J];人民音乐;2008年09期

5 宫宏宇;;传教士与晚清时的中西音乐交流——花之安与他的《中国音乐理论》[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宫宏宇;;上世纪20-30年代部分来华西人与中国音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魏廷格;中国传统乐器的艺术生命力——在“中国音乐观摩研讨会”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1989年02期

8 秦启明;;冼星海著作年表(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9 傅雪漪;从《访贤》谈京弋腔和百本张——对“李家瑞文”之我见[J];中国音乐;1993年03期

10 西奥多·J·郭;费邓洪;;夏威夷中国音乐一览(上)[J];岭南文史;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与天主教传教士的对话[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传教过程初探[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树荟;;我们时代的欣赏处境[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赵海涛;;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小立;;中国音乐图书的市场、出版及经营[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8 陈建华;;清末基督教会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何岩巍;;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冲突的根源与意义——以直隶两次民教冲突为例兼与赵世瑜商榷[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10 刘宝建;;传教士与清官仪器制造[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愚;财富“传教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2 杨 欢;本土自鸣钟价高一筹[N];中国商报;2005年

3 王安忆;中国音乐在中国[N];文汇报;2001年

4 林慧;市场培育需要传教士精神[N];期货日报;2006年

5 文宗 陈伟;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广州圆满闭幕[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程炳生 整理;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社会[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张萌;七月星城 回荡着动人的歌声[N];中国艺术报;2007年

8 宋光;内置移动电话铃音行为的性质及付酬问题[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9 本报编辑部;2007中国音乐十大新闻[N];音乐周报;2008年

10 温朝晖 梁嘉琪;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将在广州隆重举[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蒋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传教士的悲歌[D];复旦大学;2010年

3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颖;基督拯救中国?——伦敦会传教士麦嘉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7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石建国;卜舫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岳志强;“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中的传教士与美国华人社会(1848-1900)[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翁伟志;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国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传教士在洋务教育中的活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霞;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龙伟;传教士视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5年

4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进春;基督教与新生活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明瑜;论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响(1902~1937)[D];河南大学;2008年

7 孙圣英;传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国现势新志》[D];外交学院;2001年

8 陈述军;《圣经》汉译及汉译《圣经》在中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华杰;狄考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s,

本文编号:1595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595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3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