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
[Abstract]: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Bel canto are based on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cultural backgrou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o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vocal music language, emotional expression, singing skills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l music art not only inherits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vocal music culture, but also absorbs all outstanding foreign vocal music culture achievements.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音乐系;
【分类号】:J6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比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松;声乐学习中要处理好的几对辩证关系[J];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陈虎;赵开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3 石月婷;;师范院校声乐课程设置探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王岱超,胡郁青;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温彩玲;浅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异同[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金芙蓉;略论歌唱呼吸与美声歌唱[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张蓉;论两首歌剧咏叹调演唱的呼吸应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王志军;论歌唱者的听觉感知及其对歌唱的作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刘元平;关于声乐教师能力结构的思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保荣;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D];河南大学;2001年
2 李小戈;“软”系统方法论在声乐活动中的应用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3 常晶;论二十世纪后期我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4 黄莺;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5 孙晨;中国传统唱论的历史观照及其现实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巍;关于何纪光“新型湖南高腔山歌唱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庄晔;论普契尼歌剧《托斯卡》卡瓦拉多西角色的形象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宋薇;蒙汉调的文化内涵与演唱风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姚丹;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莉;论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红梅;;浅谈民族声乐新传统[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2 张建东;;民族声乐传承发扬问题探讨[J];黄河之声;2010年21期
3 丁杰;;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歌海;2008年05期
4 马菲;;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4期
5 欧阳蓓蓓;;民族声乐唱法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年01期
6 耿青梅;;浅谈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教学与演唱[J];青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7 郭姗姗;;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差异[J];经营管理者;2010年11期
8 马迪;;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郭伟平;;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的融通[J];青春岁月;2010年16期
10 郑永江;;借鉴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开展民族声乐教学[J];艺术教育;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晓辉;俞晨杰;杨烨;;美声与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测试分析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2 车小红;;试论高校声乐教学的师生素质和教与学关系[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3 纪露;;高雅与通俗的“界定”——看戴玉强独唱音乐会有感[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涂怡岚;;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整体观的形成和确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聂秀娥;;弘扬音乐文化 服务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姜瑾;;从美学角度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7 邱笑宸;;从《三国演义》片尾主题歌看通俗歌曲的语言运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瑞庆;;漫谈歌曲创新[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徐娟娟;;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法运用[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匡雅玲;;浅谈歌唱中“字”、“气”、“情”的处理在演唱中国歌曲中的作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显舟;偶然与必然[N];音乐周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吴月玲 实习记者 张亚萌;青歌赛美声组为何中国歌曲唱得少[N];中国艺术报;2006年
3 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坚持多样化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王秉锐;我对金钟奖声乐比赛的几点感受[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马洁;“千人一面”辩[N];音乐周报;2003年
6 大庆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青年教师 王琳琳;美声唱法的特点和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N];音乐生活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金惠子;民族声乐文化的优秀传承者——黑力[N];音乐生活报;2011年
8 石惟正;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2000年
9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N];天水日报;2009年
10 梁占峰;唱法与审美多元化[N];音乐周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2 陈芳芳;论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响[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3 李晶;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咬字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雁;民族声乐风格单一化问题刍议[D];山西大学;2006年
5 盛况;论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雪梅;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声、韵”[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毛胜男;声乐发展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大海;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音怡;福斯特歌曲作品的特征及其演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斯洋;方法、融合、观念及其他[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1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14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