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1 16:24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师范大学》 2009年

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研究

李湛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从狭隘的民族主义中解放出来,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己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共识。和谐发展,互利合作,成立人们共同遵守的原则。这就势必带来文化的繁荣,表现为文化的兼容并蓄,多种文化内涵、各种文化形态并存。尊重各个民族,尊重个性。 我国民歌演唱艺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倾注了无数前人的智慧,蕴涵了无数代人的情感,积累了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曲目,形成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风格流派。应该说,我国的民歌艺术具备多元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被不利的社会环境背景影响,出现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这对民歌演唱艺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深入反思民歌演唱艺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民歌艺术的多元化及发展趋势是当前时代审美的需要,对民歌艺术的健康长远发展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本文立足于全球多元文化视野,面向民歌演唱艺术发展的审美要求,分析未来文化发展的环境和背景,指出多元化发展是民歌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综述民歌演唱艺术的几个主要流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归纳民歌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因。探讨民歌多元化发展的途径和方向。并对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本文共有六个部分: 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的现状、方法与构架加以阐明,以利了解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综观其他各类艺术以及其他国家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简要分析多元化是我国民歌演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时代要求决定了民歌艺术的多元化,自身的发展历程决定了民歌艺术的多元化,人们的审美需求决定了民歌艺术的多元化。 第二章综述我国民歌演唱艺术主要风格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民歌演唱艺术主要有学院派、借鉴地方戏曲唱法和原生态等流派。学院派,由我国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演唱特点及艺术风格;借鉴地方戏曲唱法,曾经从事戏曲演唱并将戏曲和民族唱法融会贯通的歌手演唱艺术的特色;原生态:全国各地、五十六个民族独特风格与艺术特征的唱法。 第三章主要分析民歌演唱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因。继承,中国民歌代代相传,后来者对前人的延续才使民歌艺术得以传承;借鉴,在每个历史时期,民歌都会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借鉴,才得以发展;创新,在民歌发展的进程中有不断的创新,才使民歌得以丰富多样。 第四章是对民歌演唱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反思。中国传统唱法由于在技术环节上的相对薄弱,从而不能适应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转变;过度强调发声方法的科学性而忽略了民族性和风格性。 结语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发现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16.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绪论9-11
  • 第一章 多元化是民歌演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11-26
  • 1.1 时代要求决定了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12-15
  • 1.2 自身的发展历程决定了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15-19
  • 1.3 人们的审美需求决定了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19-26
  • 第二章 民歌演唱艺术主要风格流派的形成与发展26-38
  • 2.1 学院派27-30
  • 2.2 借鉴地方戏曲唱法30-34
  • 2.3 原生态34-38
  • 第三章 民歌演唱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因38-47
  • 3.1 继承39-42
  • 3.2 借鉴42-43
  • 3.3 创新43-47
  • 第四章 民歌演唱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反思47-51
  • 4.1 中国传统唱法相对薄弱的技术环节47-48
  • 4.2 过度强调发声方法的科学性而忽略了民族性和风格性48-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4
  • 附录54-55
  • 致谢55-5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亮;白秉权陕北民歌教学艺术研究[D];延安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建民,赵世兰;中西歌剧演唱艺术迥然相异的美学品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乔新建;确立民族声乐双重发展途径的构想[J];音乐研究;2003年02期

    3 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02期

    4 丁爱华;“千人一面”与“民族声乐学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02期

    5 陈辉;民族声乐要回到五六十年代吗?——对民族声乐若干问题的质疑[J];人民音乐;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子华;;中国戏曲声腔名称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周雪;;电影音乐欣赏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有效模式之一[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周雪;;黄梅新腔与老调 似又不似为妙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黄鸾,陈琼;“打破心理预期”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张骥;;由“跨界唱腔”的产生看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兼议三种唱法的柔性碰撞[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常晓玲;王培喜;;论西北民歌中的“润腔”唱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黄晓萍;;中国歌曲的演唱特点及音乐教育——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为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王菊;;毛泽东诗词歌曲艺术特色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陈世军;;快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提高发声技巧[J];河池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李智萍;周金鑫;;浅析音乐美育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超;;歌唱的艺术处理[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史祎琳;;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艺术的探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3 刘丹;;音乐审美的共性与个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汤慧池;中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及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5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6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傅显舟;音乐剧歌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徐美辉;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园园;张千一影视歌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小燕;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对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和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婷;王中山筝乐艺术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婧;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江奇;润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娄姝妹;抒情女高音基莉·迪·卡娜娃的歌唱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姗姗;论感觉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亮亮;面罩唱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智斌;;原生态唱法与声乐教学之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朱凌云;王品素声乐教学初探[J];音乐研究;1998年04期

    3 王冰清;;对西北民歌中润腔的探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4 姚青;;学院派民族声乐与原生态文化撞击下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5 杨婷;;方言在陕北民歌演唱中的作用与意义[J];时代文学(上);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新惠;试论陕北民歌及其演唱风格[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董颖;在保存民族声乐传统韵味中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成伟;原生态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传承关系之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4 孙音;论中国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静;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和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刘梦;美声唱法在陕北民歌中的运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管建华;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冯光钰;收集整理中国民族音乐遗产50年——刍论集成编辑学[J];音乐研究;1999年03期

    3 栾桂娟;关于曲艺音乐现状的几点思考[J];音乐研究;1999年04期

    4 郭建民;20世纪20-60年代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J];音乐研究;2002年01期

    5 江江;从《恋歌三十七曲》看我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J];音乐研究;1998年01期

    6 宋瑾;世纪末反思——关于音乐的民族性[J];民族艺术;1998年01期

    7 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音乐艺术;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存;对中西文化对比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张琳;;试谈中国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借鉴[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黄小惠;;中国民族声乐的百年回望——论民族声乐发展的核心问题[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4 刘全江;方法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陈毅彬;;论“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合理建构[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吴苏荣贵;;中国文化影响与日本艺术的民族性[J];前沿;2009年03期

    7 李志远;;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8 蒋登科;诗歌借鉴及其主要方式[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9 刘辉;;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2006年01期

    10 王雪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借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封振国;李敏翠;;互融与双赢——谈河北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多元化发展机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程军;胡怡;;走向多元化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丛菁;邓国锋;刘婕;;气象经济多元化发展[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与灾害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张元忠;;让土家族医药扎根农村,走出大山的思考[A];2006年全国土家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昌运;;发扬延安精神 建设美好家园[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6 焦维新;;ESA空间探测计划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许令周;;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披沙拣金[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会荣;柴学刚;;钢结构领域中H型钢的应用[A];2009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9 程军;胡怡;;走向多元化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第七届年会土木工程计算机应用文集[C];1999年

    10 蒋建军;;浅谈紫砂工艺创作的继承和创新[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男;[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2 陈小强;[N];西部时报;2006年

    3 记者 石勇;[N];黄石日报;2010年

    4 七彩;[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5 沈发改;[N];福建工商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九陆;[N];通信产业报;2006年

    7 顾耀武;[N];中国联合商报;2008年

    8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材料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振路 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牛聪敏;[N];中华建筑报;2004年

    9 本报驻西安记者 杨刚;[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10 记者 俞家骅;[N];中国黄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祥立;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谷峪;日本社会转型期的职业技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垠红;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黄利;保释与取保候审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年

    6 徐彦利;先锋叙事新探[D];山东大学;2005年

    7 朱立恒;传闻证据规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刘丽;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焦凤梅;挑战与应对[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欣;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2 李湛;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于雷;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促进中国景观多元化发展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刘洁;日本高校德育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杨志勇;论我国城市治安管理机制的完善[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任鹏昌;企业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锋;论离岸金融的法律监管[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吴丽;论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及完善[D];青岛大学;2007年

    9 章军;从核心竞争力看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陷阱[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许薇;泰国“企业化政府”改革及对中国的借鉴[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2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22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8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