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解构的力量——二胡曲创作的互文性

发布时间:2018-12-14 18:46
【摘要】:本文借用解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视角,对20世纪以来中国二胡曲创作在题材、技法、演奏技巧等方面所体现的西方音乐元素进行梳理,力求展现作曲家对传统作曲技法及西方作曲技法进行解构所产生的巨大魅力,也使读者对当下经典二胡曲所以经久不衰的因由有进一步地了解。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ism's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his paper combs the elements of western music embodied in the subjects, techniques and performance techniques of Chinese erhu music creation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t tries to show the great charm of the composer's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mposition technique and the west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 and also makes the reader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son why the current classic erhu is enduring.
【作者单位】
【分类号】:J63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乔建中;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J];音乐研究;2000年01期

2 步振勇;;二胡百年历程初衡[J];艺海;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希;;试论刘天华与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汪海元;;二十世纪后期二胡音乐创作的四种样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李燕飞;王涛;;浅谈刘天华二胡曲中运弓技术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0年01期

4 徐琳;;如何更好培养二胡教学中的实践能力[J];北方音乐;2012年01期

5 曹丹;;浅谈二胡曲中的移植作品[J];北方音乐;2012年03期

6 张园园;;情感体验在二胡演奏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王敬;;初探二胡揉弦——兼论滚揉“腕发力”观点的错误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2期

8 魏娟辉;;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J];大家;2012年02期

9 王海玲;;浅谈二胡舞台表演艺术[J];大家;2012年11期

10 林菲菲;;当代中国二胡曲创作的时代性[J];大舞台;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树燕;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成功交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秋雯;高师二胡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玲莎;新中国二胡演奏家音乐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扬;刘天华的艺术视野与二胡艺术创造[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5 卢浩然;刘同敏二胡教学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潘晨曦;金伟秦派二胡创作及演奏[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7 陈程;李长春二胡艺术初探[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8 郭小兰;论鲁日融对秦地民乐的创新与发展[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9 朱红;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创作特征与演奏艺术[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苏飞;二胡曲《长城随想》的音乐学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赛;;互文性解构模式下的译者初探[J];理论界;2007年09期

2 范颖;论互文解构与互文建构[J];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3 啜京中;;交传的互文性解构模式及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4 焦亚东;李春华;;互文性:语言与历史维度中的文学批评[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5 焦亚东;;西方互文性理论的提出、发展及建构维度[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6 郝永华;"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J];理论与创作;2005年02期

7 杨增和;;互文性:后现代主义文本意义的增殖范式[J];理论与创作;2006年01期

8 彭秋实;干凌烽;;互文性理论评述[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03期

9 郝永华;;“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10 董希文;;互文本:一种挑战传统的文本观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耕;;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的幽灵》[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2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霍跃红;;回归翻译伦理: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闫文芳;;解构主义建筑与我国和谐社会相悖[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谭晓丽;;韦努蒂的解构翻译思想新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邓庆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当代建筑创作[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马彦婷;;《微暗的火》中的解构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质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海霞 综合;解构主义与建筑[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田梅;乐为媒,传递两岸艺术情[N];新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郭东洋;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N];音乐生活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刘杰;点燃自己激情 照亮学生人生[N];音乐生活报;2010年

5 杨一帆;韦努蒂解构主义的异化翻译策略及在中西语境下的两种文化立场[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程一聪 整理;解构,通向更幽深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上海研讨“耶鲁解构主义批评学派”[N];文学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裴诺;大师的音乐滋养了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陈婉宁;弓弦上奔腾的骏马[N];音乐周报;2005年

10 ;非中心在中心的废墟上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迎春;古法英译话互文[D];苏州大学;2008年

8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萨晓丽;论威廉·S·巴勒斯文本中的反控制和意识的拓展[D];厦门大学;2007年

10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网络文本传播中的互文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庞月慧;解构主义互文性理论视角下译本的进化[D];湖南大学;2009年

3 张晓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互文性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菲繁;《狼图腾》英译本的互文性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德美;A.S.拜厄特《占有》中的互文性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侯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8 徐姗姗;从互文性角度看视觉文化对翻译的解构[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9 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79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379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7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