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音乐观念的政教承载与文学承继——以“亡国之音”的观念生成与历史演变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12-30 19:03
【摘要】:"亡国之音",作为儒家音乐理论中的一个否定性术语,体现了儒家对于音乐的伦理道德的审视。这一审视,随着礼乐文化由政治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附着到了人德、政德、文德等诸多方面。由乐衰而国亡,这在儒家理论中向来受到充分的重视,并在乐论、史论、政论等领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诗乐、诗教的早期形态也使得后来的文学批评承继了"亡国之音"的意义内涵,并且随着这一术语在文学领域内的实际运用,其性质由倡导风雅正变的政教批判用语,而转化为抒写悲情乃至家国沦亡之痛的一种文学表达。"亡国之音"由乐教领域内的否定性术语渐渐蜕变为文学领域内的肯定性术语。
[Abstract]:As a negative term in Confucian music theory, "the Voice of subjugation" reflects the Confucian examination of music ethics. As the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music spread from politics to every field of social life, it also attached to many aspects, such as human morality, political morality, cultural morality and so on. It has alway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n Confucian theory, and has bee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the fields of music theory, history theory, political theory and so on. Poetry and music, the early form of poetry teaching, also made the later literary criticism inherit the meaning of "the voice of subjugation", and with the actual use of the term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its nature is changed from advocating elegant criticism of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terms. And translated into a literary expression of sadness and even the loss of his family and country. " The voice of subjugation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negative term in the field of music education to the affirmative term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韩国全南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宝余;汉代诗学理论的《诗》学母体[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继武;对男权的冲击和消解——论《聊斋志异》女权伸张[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张伟丽;;论蒲松龄纪昀小说创作心理相同点[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3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5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6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吴树勤;杨学坤;;以公心辨:辩论理念的回归与超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9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源;;性别与权力:清代女性参与京控案再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郗鹏;;清代岁贡生录取制度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以江苏省教育会对万缘庵毁学案的处置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郗鹏;;清代拔贡生录取制度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孙开泰;;从《管子》研究看郭沫若对新史学的贡献[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琳;;中国、印度、希腊音乐观念中的三分现象[J];民族音乐;2009年01期

2 田姗;;荀子“乐论”对职业技术院校音乐教育的启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年03期

3 李懋君;;循自然之道,定万物之情——阮籍《乐论》音乐思想分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万芳;;《乐论》音乐美学研究[J];大舞台;2010年06期

5 张泽鸿;从古代乐论看中国音乐的生命精神[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刘嵬;;荀子乐论中音乐教育重要性[J];成才之路;2007年03期

7 陈四海;从阮籍的《乐论》谈他的音乐美学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年03期

8 郑茂;;“情”、“和”、“道”——浅谈荀子《乐论》中音乐美学思想[J];大众文艺;2009年23期

9 冯枫一;"2003天音声乐论坛"纪实[J];人民音乐;2004年01期

10 朱宇炎;阮籍《乐论》中道家音乐理论的特点[J];中国道教;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华;;《洞箫赋》、《长笛赋》对两汉乐论的新突破[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吾淳;;略论中国古典乐论中谐和审美思想的生成[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3 缪杰;;在实践中培养自己一专多能——群众音乐干部业务素质刍议[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4 杨勇;;对位法还是复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陈蜜;;社会音乐工作者必须挑起普及与提高两副担子[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6 戴德;;在乐趣中成长——谈谈“和声与曲式分析课”的教学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赵维平;;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8 赵敏俐;;前言[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夏一雷;;初探《乐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10 郑刚;;师人长技 济时之需——评新版《调性和声及二十世纪音乐概述》[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焕英;呼唤“李凌式乐评”[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韩宝强;音乐理论:请注明你的有效性[N];音乐周报;2003年

3 余峰;高为杰的浪漫情怀与经典气度[N];音乐周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婷;李元庆:为音乐理论研究耕耘一生[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记者  孙娜;马可音乐理论研讨会举行[N];徐州日报;2006年

6 姜群;中和之美与和谐社会[N];山西日报;2006年

7 抒真;好书当读 后学得益[N];中国艺术报;2007年

8 安瑞;愿戏曲音乐之树“长春”[N];音乐周报;2004年

9 乐工;音乐理论期刊发展不容乐观[N];音乐周报;2006年

10 杨瑞庆;《音乐语言论》评析[N];音乐周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付宏政;思想政治教育的音乐之维[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桑海波;一兵双刃:音乐与文学之比较及基本关系定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5 叶国辉;库塔克的音乐创作及其观念[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6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7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8 林苗;中国新教赞美诗集《普天颂赞》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10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楠;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宁;中国传统音乐与古代文学共生关系的历史考察[D];河北大学;2004年

3 孙旭辉;在“他者”与“自者”之间[D];郑州大学;2003年

4 华娟;论古希腊音乐思想的“理”与“情”[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照明;音乐形式的历程[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 康瑞军;唐代音乐繁盛原因探索[D];山西大学;2003年

7 翟静;斯托克豪森的音乐观念及其创新追求[D];河南大学;2006年

8 崔素文;以美促善,美善合一[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葛云;论荀学音乐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关春玲;美籍法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音乐观念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96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396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4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