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响的互文性
发布时间:2017-03-21 19:10
本文关键词:论音响的互文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该文以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互文性作为一种方法论,通过对其相关内涵及其学理的分析,进而引入到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其主要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音响与音响材料之间的引用互文关系并及隐喻实现的过程、音响风格的互文关联的形成机制和音响异质转换过程中的主体实现。 为此,该文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过程当中,将采取以下研究模式进行:以互文性理论文本内涵中的实体化互文本、集体化互文本和区间化互文本为三种类型,分别扩展到音乐美学具体问题研究当中,以形成音响实体化、集体化和区间化的三重互文关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深入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因此,该文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阐述时将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进行: 1.互文性——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探析。通过对互文性理论中的文本与互文本的内涵的层层理清和解析,进而在方法论上对引入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中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这是确认方法论在其具体应用操作中的可靠性的前提。 2.音响文本中的互文性。互文性作为一种文本理论,自然,在对具体的音响的互文关系的考察伊始,当以音响文本的互文关系为切入点。在此部分主要针对实体化和集体化的音响文本的互文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对音响隐喻的可能性和音响风格的形成机制问题进行初步的考察。 3.音响主体中的互文性。同互文性中的文本与主体的互文关系一样,对音响的互文性的考察除了对音响文本之间的互文关联的分析之外,同样不能把主体排除在外,因为主体正是音响文本得以形成互文关联的内在动因,音响文本异质互文是建立在主体的转换过程中并得以实现的,因此,就音响互文性问题的整体上而言,主体在音响文本异质过程中的作用显然也是同样不容忽视的。 通过以上方面的综合考察,该文对其三个问题进行回答:音响材料之间的引用中的音响隐喻是可能的,音响风格的形成机制是建立在集化体的音响互文关系基础之上的,并形成音响的“形态语境双声性”特点。音响通过主体进行异质转换的过程中,主体与主体也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进而形成音响的“意指双声性”和“主体双声性”特点。最后,该文得出如下结论:音响是以“音响间性”的方式得以存在的,并在其中呈现出音响的“形而中”意义。 另外,在该文的具体研究当中,有三个主要的术语,在此一并对其略作说明: 1.音响“双声性”:音响不仅仅是音响自身,而且还包含被主体和环境所赋予的东西,根据性质不同,该文认为一共包含三种性质:“形态语境双声性”、“意指双声性”和“主体双声性”。 2.音响间性:音响是由众多“音响”所组成,并在音响、主体以及非音响艺术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之间互相指涉。 3.音响的形而中意义:音响的意义弥漫于音响与音响、非音响艺术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之间的互文关系之中,并通过主体一同呈现于其中。
【关键词】:互文性 音响“双声性” 音响间性 音响的形而中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序9-14
- 一、选题缘起9
- 二、国内目前研究现状9-11
- 三、互文性作为一种方法论在本文研究中的任务和模式11-14
- (一) 研究任务11-12
- 1. 音响文本中的“间性”11
- 2. 音响的“双声性”11-12
- 3. 音响的“形而中意义”12
- (二) 研究模式12-14
- 第一章 互文性——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探析14-28
- 第一节 互文性中的文本定义及内涵14-18
- 一、互文性词源考析14-15
- 二、文本的定义与内涵15-18
- 第二节 互文性的定义及内涵18-23
- 一、互文性中的文本18-20
- 二、互文性中的主体20-21
- 三、互文性中的意义21-23
- 第三节 互文性在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适用性23-28
- 一、方法论引入的宏观分析23-25
- 二、文学与音乐的本质特性分析25-26
- 三、互文性作为一种方法论在本文的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26-28
- 第二章 音响文本中的互文性28-39
- 第一节 音响文本中的实体化互文本28-32
- 一、音响材料的互文引用28-30
- 二、音响的隐喻性30-32
- 第二节 音响风格中的集体化互文本32-39
- 一、音响风格中的共同母体32-34
- 二、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06第三乐章的共同母体分析34-39
- 第三章 音响主体中的互文性39-53
- 第一节 音乐创作中的互文性39-45
- 一、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互文性39-42
- 二、音乐创作方法中的互文性42-45
- (一) 选择42
- (二) 结合42-43
- (三) 联系43-45
- 第二节 音乐表演中的互文性45-49
- 一、音乐表演创作中的互文重叠46-47
- 二、音乐表演创作中的互文差异47-49
- 第三节 音乐审美接受中的互文性49-53
- 一、音乐审美接受中的互文性特点49
- 二、音乐审美接受中的互文重叠与差异49-53
- (一) 阅历50
- (二) 智力50
- (三) 审美情趣50-53
- 结论53-57
- 一、音响的互文性53-55
- 二、音响间性中的形而中意义55-57
- 参考文献57-59
- 后记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2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音响的互文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601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