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批评专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15:21
   音乐批评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环节。相较于西方相对成熟的音乐批评理论与实践,由于起步较晚、体系不完备,加之建国初期政治运动频繁等历史原因,新中国的音乐批评发展之路一度较为滞后和曲折。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国人的音乐生活已极大丰富,音乐批评从内容、形式、载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音乐批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得以稳步发展。然而我们也不必讳言,在针对中国现当代音乐批评的大量研究中,从具体样本入手来梳理音乐批评发展脉络的学术成果尚比较少。因此,本论文拟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下称“上海之春”)为具体样本,集中梳理和研究与之相关的批评文章,同时结合历年的办节情况和演出曲目,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系统剖析。作为新中国历史最悠久且仍在举办的音乐节,初创于1960年的“上海之春”是我国音乐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真实缩影和生动见证。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针对“上海之春”的各类批评和报道已达数千篇。这些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我国在特定历史阶段音乐发展的整体面貌,反映了我国音乐批评发展的清晰轨迹。据此,本论文拟以“上海之春”为研究主体,按照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将其分为“草创时期”“新时期”“后新时期”和“新世纪”四个阶段,通过对其中音乐批评文献的回顾与研究,归纳相应历史阶段音乐批评的特征和热点问题,同时深入考掘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力求见微知著地探究中国音乐批评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希望通过对本论题的研究,增强“上海之春”品牌学术性与成长性,进一步引发对其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批评现状分析提供一个颇具意义的典型样本。
【学位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60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及其音乐批评回溯
    第一节 “上海之春”的缘起和发展
    第二节 “上海之春”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第三节 相关音乐批评回溯
        一、本文所指“音乐批评”范围界定
        二、文章出处与数据
第二章 “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的概况和阶段性分析
    第一节 草创时期的初心与追求:第一届至第七届(1960-1966)
        一、以“为工农兵服务”为音乐批评活动的立足点
        二、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音乐批评活动的准绳和依据
        三、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音乐批评活动的倡导目标
    第二节 新时期语境下的反思与争鸣:第八届至第十三届(1978-1988)
        一、对音乐与政治关系的反思与再理解
            (一)音乐批评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定位
            (二)对音乐批评功能的再认识
            (三)音乐批评主体意识的崛起
        二、西方音乐与批评观念对我国音乐批评的影响
            (一)中西对比的批评方法
            (二)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批判吸收
            (三)对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实践与思考
    第三节 后新时期的论争与多元并置:第十四届至第十八届(1991-1999)
        一、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音乐批评
            (一)对音乐受众需求的重视和解析
            (二)对推广高雅艺术的关注
            (三)对“上海之春”前景的隐忧
        二、“先锋派”作品出现后的音乐批评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的坚守与重构:第十九届至第三十二届(2001-2015)
        一、对“推新人新作”宗旨的再度强调
            (一)赛事与展示并行的运作机制
            (二)对中国现代原创新作品的聚焦与关注
                1,现状与问题
                2,对策与出路
            (三)对国际当代音乐的关注
            (四)对新民乐的理解与思考
        二、对音乐节办节机制的思考
            (一)对“上海之春”专业性的思考
            (二)对“上海之春”本土性的思考
            (三)对“上海之春”开放性的思考
第三章 “上海之春”音乐批评的趋势与启示
    第一节 “上海之春”音乐批评的趋势
        一、日益宽松的乐评氛围
        二、深刻变化的乐评主体
        三、日趋多元的乐评语境
        四、本土乐评体系的构建
        五、与商业因素的互动
    第二节 启示与思考
        一、尊重艺术规律
        二、秉持国际视野
        三、争取国际话语权
        四、避免被商业异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民音乐》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附录二 :《文汇报》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附录三 :《解放日报》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附录四 :《新民晚报》刊载的“上海之春”相关音乐批评和报道(1960-20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晓芳;“上海之春”隆重开幕[J];北方音乐;2005年05期

2 邢晓芳;;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J];北方音乐;2006年05期

3 景作人;孙玥;;津门再绽“交响之花” 在“上海之春”听“天音乐团”音乐会[J];音乐爱好者;2017年08期

4 景作人;;津门再绽“交响之花”——上海之春听“天音”青年交响乐团音乐会有感[J];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7年05期

5 任海杰;;品质,是检验创新与经典的标准——略谈“上海之春”[J];上海采风;2017年07期

6 本刊编辑部;;“老品牌”展现“新活力”[J];上海采风;2017年06期

7 木曰雨;;廖昌永:教我如何不想她——“上海之春”向大师周小燕致敬[J];上海采风;2017年06期

8 刘莉娜;;上海之春初绽民乐繁花——走进“魅力西南”音乐会的台前幕后[J];上海采风;2017年06期

9 陆在易;;半个世纪的灿烂——纪念“上海之春”创办五十周年[J];人民音乐;2010年07期

10 大树皮;凡于;;聆听春天 “上海之春”音乐会随想[J];音乐爱好者;200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陶金;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批评专题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8年

2 葛莹妍;音乐分析和社会学双重视域中的上海之春“海上新梦”新作品音乐会[D];上海音乐学院;2017年

3 谢晶晶;不同话语视角的上海三大报纸对音乐事件的表达与建构[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陈月;“上海之春”首届二胡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837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837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3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