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5 18:26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即语言使用现象,但是我们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强有力的工具,不仅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隐喻和转喻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性、相关性,从一个认知范畴向另一个认知范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定义、性质和分类情况,隐喻主要分为名词型隐喻、动词型隐喻、形容词型隐喻、副词型隐喻、谚语型隐喻和持续型隐喻等类别,而转喻主要分为整体—部分的转喻和部分—部分的转喻,整体—部分的转喻包括事物—部分转喻,度量转喻,材质转喻,事件转喻,范畴—成员转喻,范畴—特征转喻,以及缩略转喻。部分—部分的转喻包括行为转喻,感知转喻,因果转喻,生产转喻,控制转喻,领属转喻,容器转喻,地点转喻,符号转喻以及修饰转喻。然后本文比较了隐喻和转喻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是在不同事物之间进行联系、比较的思维过程。转喻与隐喻,同为人类重要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实质都是概念性的。两者的认知操作过程也都可以用概念之间的映射来描述,但这两种映射过程存在着是否跨域的区别。接着本文分析了...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有关隐喻转喻的研究现状
1.2. 流行歌曲歌词的研究现状
1.3. 从隐喻、转喻角度研究流行歌曲歌词的现有研究状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隐喻和转喻
2.1. 隐喻的定义和性质
2.2. 隐喻的基本类型
2.3. 转喻的定义和性质
2.4. 转喻的基本类型
2.5. 隐喻和转喻的异同
3.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考察
3.1. 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的各种类型
3.2.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转喻考察
4. 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转喻运用的作用和特点
4.1 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和转喻的作用
4.2 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和转喻运用的特点
4.3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 束定芳.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02)
[2]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 李诗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01)
[3]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J]. 庞继贤,丁展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06)
[4]色彩词在定中式超常搭配中的隐喻性[J]. 许艳平,冯广艺.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2(02)
[5]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 林书武.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01)
[6]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 谢之君.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03)
[7]转指和转喻[J].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1999(01)
[8]语言·认知·隐喻[J]. 胡壮麟. 现代外语. 1997(04)
[9]汉语比喻和汉文化[J]. 孟宪爱. 毕节师专学报. 1995(04)
[10]《隐喻与认知》评介[J]. 林书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2959089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有关隐喻转喻的研究现状
1.2. 流行歌曲歌词的研究现状
1.3. 从隐喻、转喻角度研究流行歌曲歌词的现有研究状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隐喻和转喻
2.1. 隐喻的定义和性质
2.2. 隐喻的基本类型
2.3. 转喻的定义和性质
2.4. 转喻的基本类型
2.5. 隐喻和转喻的异同
3.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考察
3.1. 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的各种类型
3.2.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转喻考察
4. 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转喻运用的作用和特点
4.1 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和转喻的作用
4.2 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和转喻运用的特点
4.3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 束定芳.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02)
[2]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 李诗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01)
[3]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J]. 庞继贤,丁展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06)
[4]色彩词在定中式超常搭配中的隐喻性[J]. 许艳平,冯广艺.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2(02)
[5]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 林书武.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01)
[6]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 谢之君.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03)
[7]转指和转喻[J].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1999(01)
[8]语言·认知·隐喻[J]. 胡壮麟. 现代外语. 1997(04)
[9]汉语比喻和汉文化[J]. 孟宪爱. 毕节师专学报. 1995(04)
[10]《隐喻与认知》评介[J]. 林书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2959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95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