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勃拉姆斯弦乐作品中小提琴的连奏与分句法
发布时间:2021-01-08 16:51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音乐风格与其同时期艺术家的演奏风格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身处浪漫主义时代的勃拉姆斯,对古典甚至是早期作品的热爱与研究使他找到了如何用更为严谨的创作风格来约束浪漫主义丰富情感的过渡宣泄。因此,他的弦乐作品吸收了19世纪表演艺术家和同时期德国小提琴学派古典的演奏风格,形成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音乐表现形式,对当代以及今后小提琴演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勃拉姆斯音乐中的一些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创新和发展,但其特点在当时以及现在的艺术家们来看仍然是值得借鉴和运用的。本论文分引言、3个章节和结论,主要涉及的是勃拉姆斯的3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78号、第100号和第108号)。第一章结合勃拉姆斯的观点及其同时代音乐家们的作品分析,围绕勃拉姆斯弦乐作品中二音连奏色调微差的程度问题进行阐述。第二章主要涉及“附属”于较大连奏音组的二音连奏以及“勃拉姆斯式”的弱拍到强拍有色调微差的二音连奏,并且论述了与勃拉姆斯的观点相对立的马太“反向”连奏线的概念,笔者将此概念与勃拉姆斯的作...
【文章来源】: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二音连奏
(一)二音连奏的色调微差
1、勃拉姆斯的观点
2、十八和十九世纪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例子
(二)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二音连奏的色调微差
1、问题Ⅰ:第二个音符时值的缩短程度
2、问题Ⅱ:第二个音在何时缩短
二、连奏线间重音的位置
(一)“重叠的”连奏线
1、三种可能性以及勃拉姆斯作品分析
2、“重叠的”连奏线与单一较大连奏线
(二)由弱拍或强拍上开始的二音连奏
1、“勃拉姆斯式”弱拍到强拍二音连奏的色调微差
2、马太的“反向”连奏线
三、较长分句法或弓法连奏线
(一)理论依据以及谱例分析
1、勃拉姆斯的观点
2、斯坦巴克“中间地带”的色调微差
(二)录音证据
1、德国小提琴学派连贯式的演奏风格
2、较长连奏线间色调微差的其它表现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64955
【文章来源】: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二音连奏
(一)二音连奏的色调微差
1、勃拉姆斯的观点
2、十八和十九世纪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例子
(二)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二音连奏的色调微差
1、问题Ⅰ:第二个音符时值的缩短程度
2、问题Ⅱ:第二个音在何时缩短
二、连奏线间重音的位置
(一)“重叠的”连奏线
1、三种可能性以及勃拉姆斯作品分析
2、“重叠的”连奏线与单一较大连奏线
(二)由弱拍或强拍上开始的二音连奏
1、“勃拉姆斯式”弱拍到强拍二音连奏的色调微差
2、马太的“反向”连奏线
三、较长分句法或弓法连奏线
(一)理论依据以及谱例分析
1、勃拉姆斯的观点
2、斯坦巴克“中间地带”的色调微差
(二)录音证据
1、德国小提琴学派连贯式的演奏风格
2、较长连奏线间色调微差的其它表现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64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96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