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风格的演变
本文关键词:从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风格的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奏鸣曲式成熟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他为古典器乐奏鸣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范例。贝多芬整个生命动荡不安的二重性格可以在奏鸣曲式中找到最充分、最合适的体现。 全文由序言、中间四个章节和结语几部分组成:序言是对研究课题的选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陈述;第一章是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历史成因,是对贝多芬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及个人创作与生活作了概述;第二章是音乐本体的分析,分别对第五号、第九号和第十号小提琴奏鸣曲进行技术上的分析;第三章是三首奏鸣曲创作技法的发展,从和声纵向结构的功能性发展、基本和声语汇的变化、转调离调与调性布局的处理、曲式结构的发展、变奏手法的运用五个方面对三首奏鸣曲创作技法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第四章是以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为依据,对贝多芬早期和中期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创作风格演变的过程,并在思想深层对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的演变进行探因;结语部分论析了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对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作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肯定了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历史地位。全文以音乐作品、书信等史实资料为依据,运用音乐学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梳理,对三首小提琴奏鸣曲所展现出来的贝多芬创作风格的演变进行了论述。论文的最后附有贝多芬年表和作品目录。 贝多芬创造了崭新的小提琴语言,是一位给了小提琴音乐以至高无上地位的作曲家。本文选取的这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保持了贝多芬一贯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风格,在材料发展、调性布局、和声语言以及结构划分等方面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从它们写作的前后顺序对比其手法可以发现贝多芬从早期到中期创作风格的一些不同。本文拟通过对贝多芬三首经典小提琴奏鸣曲的分析,挖掘其无限的情感内涵和无处不在的矛盾冲突,展现贝多芬的人生历程和风格变化。
【关键词】:贝多芬 小提琴奏鸣曲 风格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14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序言8-10
- 第一章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历史成因10-17
- 第一节 时代与文化背景10-12
- 第二节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12-15
- 第三节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15-17
- 第二章 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17-31
- 第一节 第五小提琴奏鸣曲17-21
- 第二节 第九小提琴奏鸣曲21-25
- 第三节 第十小提琴奏鸣曲25-31
- 第三章 三首奏鸣曲创作技法的发展31-39
- 第一节 和声纵向结构的功能性发展31-32
- 第二节 基本和声语汇的变化32-35
- 第三节 转调、离调与调性布局的处理35-36
- 第四节 曲式结构的发展36-37
- 第五节 变奏手法的运用37-39
- 第四章 透过音乐分析看贝多芬创作风格的演变39-48
- 第一节 三首奏鸣曲创作风格的演变39-43
- 第二节 三首奏鸣曲创作风格演变探因43-48
- 结语48-53
- 第一节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继承与创新48-50
- 第二节 对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作品的影响50-53
- 注释53-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59-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歌劲舞热”在沪逐渐降温,贝多芬作品引来购票“长龙”[J];人民音乐;1985年11期
2 蔡明莉;走近贝多芬交响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孙皓;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名碟漫谈[J];音响技术;1999年03期
4 安宁;从斗争到胜利——歌剧《费黛利奥》述评[J];音乐研究;2002年04期
5 石硕;普罗DVD9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J];视听技术;2004年11期
6 金慧;永恒的黎明——“华尔斯坦奏鸣曲”学习、演奏之管见[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鲍尔·罗尤奈 ,江晨;浅贝多芬析《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1)(上)[J];钢琴艺术;2005年11期
8 杨建华;;主宰命运的是自己[J];才智;2006年03期
9 白涛;;贝多芬钢琴小品的演奏——以作品Op.126为例[J];音乐探索;2006年02期
10 朱玉璋;;贝多芬与《第五交响曲》[J];音乐天地;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伊娜;;乐圣贝多芬钢琴才能的启示——对中国当前钢琴教学的一点思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叶芳;;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美学意义[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孙佳;;我借版贸做品牌[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6辑[C];2003年
4 关秋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下一代[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白桦;;文学与人生——讲不完的故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6 匡玲;;创新 联系 提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7 董馨;;音乐健康疗法[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8 谢滨妃;;从巴洛克时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调性语言的发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齐海东;;我是怎样讲授《交响乐欣赏》课的[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纪孔凯;;浅谈高中音乐欣赏中的“交响思维”[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育辛;拜谒贝多芬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瓦格纳中国协会秘书长 音乐评论家 刘雪枫;最后的贝多芬[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刘雪枫;心灵风暴与神圣的安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4 伊君;诗意与失意[N];音乐周报;2003年
5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N];文汇报;2007年
6 编译 风来疏竹;贝多芬死于梅毒还是铅中毒?[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卞祖善;简洁质朴 生动活泼[N];音乐周报;2004年
8 施邑屏;世界首枚贝多芬邮票[N];中国集邮报;2007年
9 马跃;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N];音乐周报;2002年
10 心理学博士 岳晓东;贝多芬:化回避为自励的音乐天才[N];北京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2 孙欣;克利姆特绘画的心理因素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6 刘洪;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 曹莹;傅雷文艺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9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炫;从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风格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3 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振华;论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及演唱[D];河南大学;2009年
5 董方;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的研究与演绎[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雪莎;奏鸣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套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雯;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高潮处理手法[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裴佳;试论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兼谈早期键盘变奏曲的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9 王焰;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婷;贝多芬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分析及演唱提示[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贝多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看其风格的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03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