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常德丝弦语言特色与演唱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0 02:01

  本文关键词:常德丝弦语言特色与演唱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常德丝弦作为一支独特的曲艺艺术,绽放在我国曲艺园中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唱腔优美,曲目丰富。作为一门曲艺艺术,它既有曲艺的共性特征,又体现出地域特征和独自的艺术魅力。这与它产生的具体环境(包括地理、自然、历史、文化和语言环境)息息相关。 常德丝弦不仅具有丰富、优美的曲牌,还有着完美成熟的板腔体唱腔;除了可以作为曲艺音乐存在外,还可以表演情节复杂、戏剧性强的丝弦戏。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1)旋律优美、曲目丰富,拥有大量的曲牌体和完整灵活的板腔体音乐,可以用来写景、叙事、抒情。在演唱中,实行“一人多角”,演唱者既是说唱者,又是剧中人物;(2)音乐极其灵活,体裁多样,表现力强,,根据情节的需要对各种板式进行艺术处理,形成了板式成熟的川路、老路及他们的一流、二流、三流唱腔。“丝弦戏”在舞台上的上演也实现了从曲艺到戏曲的突破;(3)语言优美,根据常德独特的语音语调进行“依字行腔”和“以腔带字”,力求达到“字正腔圆”。常德语言中的十三辙,“韵辙转化”现象以及唱词的合辙押韵赋予常德丝弦浓郁的地方特色。(4)常德丝弦演唱形式的多样性、音乐表现力的丰富性、各种装饰音的润腔技巧和多种行腔手段,以及它独特的演唱风格等等都是常德丝弦艺术魅力的具体体现。 然而,目前人们对常德丝弦艺术价值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理论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为了弘扬我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对常德丝弦有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文章从常德丝弦产生的历史背景、音乐特征、语言特点和演唱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论述,旨在弘扬民族艺术,促进我国各曲艺艺术门类间的相互交流,为常德丝弦的研究开拓出新的领域。
【关键词】:常德丝弦 音乐特点 语言特色 演唱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17.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2
  • 第一章 常德丝弦的产生、分类和音乐特点12-36
  • 1.1 常德丝弦的产生12-16
  • 1.1.1 地理与自然环境13-14
  • 1.1.2 历史与人文环境14-16
  • 1.2 常德丝弦的分类16-23
  • 1.2.1 牌子丝弦16-19
  • 1.2.2 板子丝弦19-22
  • 1.2.3 过场音乐22-23
  • 1.3 常德丝弦的音乐特点23-36
  • 1.3.1 旋律特点23-31
  • 1.3.2 调式调性31-33
  • 1.3.3 伴奏特点33-36
  • 第二章 常德丝弦的语言特点36-48
  • 2.1 常德语言形成的历史渊源36-37
  • 2.2 语言特点37-41
  • 2.2.1 发音特点37-38
  • 2.2.2 声调38
  • 2.2.3 语言的十三辙及韵辙转化38-40
  • 2.2.4 语言的平仄与押韵40-41
  • 2.3 语言与音乐的结合41-46
  • 2.3.1 语言与旋律的关系41-44
  • 2.3.2 语言与节奏的关系44-46
  • 2.4 语言的地方特色46-48
  • 第三章 常德丝弦演唱艺术特征48-76
  • 3.1 演唱形式48
  • 3.2 演唱技法48-51
  • 3.2.1 发声与运气49-50
  • 3.2.2 咬字吐字50-51
  • 3.3 演唱的字正腔圆51-59
  • 3.3.1 依字行腔52-56
  • 3.3.2 以腔带字56-59
  • 3.3.2.1 先倒后正57-59
  • 3.4 常德丝弦韵味的表现59-71
  • 3.4.1 润腔59-65
  • 3.4.2 行腔65-71
  • 3.5 演唱特点71-76
  • 3.5.1 叙事性72
  • 3.5.2 叙事兼抒情性72-74
  • 3.5.3 抒情性74-76
  • 结语76-77
  • 参考文献77-80
  • 附录80-81
  • 后记81-8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环;楚湘雅韵[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祝敏;从经典作品看当代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蓉;常德丝弦表演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燕;岳阳花鼓戏的唱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常德丝弦语言特色与演唱艺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17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2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