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学堂乐歌述评
发布时间:2022-01-22 16:11
我国的新式学校歌曲起于清末的学堂乐歌,它对民国时期的学校音乐及其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在分析清末学堂乐歌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剖析其特色,客观地评价其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并分析其历史局限。清末学堂乐歌是一笔宝贵的音乐文化教育资源,对其加以总结与研究,对于我国当前的校园歌曲创作及校园歌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37(09)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其特色
(一) 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
1. 政治家与教育家的鼓动与提倡。
2. 音乐在学制上 (1) 的确立。
3. 部分留日学生的宣传与身体力行。
(二) 学堂乐歌的特色
1. 反帝反封和倡导爱国成为主流。
2. 乐歌曲调以日本歌曲为主, 兼采欧美歌曲, 照搬性与模仿性明显。
3. 部分学堂乐歌采用中国传统曲调或民歌曲调填词而成, 原创者相对较少。
4. 曲式变化不多, 选曲填词的创作方法简单实用、艺术性较高。
5. 大量作品以佚名形式出现, 稽考原作者较难。
二、对学堂乐歌的评价
(一) 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
1. 学堂乐歌运动基本确立了音乐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2. 学堂乐歌使中国音乐教育沿着规范化道路发展, 找到了中国音乐教育现代化之路。
3. 学堂乐歌基本确立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以培养爱国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传统。
4. 学堂乐歌极大地充实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
5. 学堂乐歌确立的音乐教育原则成为我国音乐教育长期遵守的准则。
6. 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教育教学形式的变化, 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音乐审美习惯, 为音乐教育的社会普及找到了适宜之路。
7. 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8. 学堂乐歌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起了开创作用。
9. 学堂乐歌唤醒了我国音乐创作群体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 学堂乐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展望[J]. 马达,陈雅先.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3(04)
[2]日本学校唱歌与中国学堂乐歌的比较研究[J]. 张前. 音乐研究. 1996(03)
[3]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J]. 王耀华. 音乐研究. 1994(02)
本文编号:3602507
【文章来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37(09)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其特色
(一) 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
1. 政治家与教育家的鼓动与提倡。
2. 音乐在学制上 (1) 的确立。
3. 部分留日学生的宣传与身体力行。
(二) 学堂乐歌的特色
1. 反帝反封和倡导爱国成为主流。
2. 乐歌曲调以日本歌曲为主, 兼采欧美歌曲, 照搬性与模仿性明显。
3. 部分学堂乐歌采用中国传统曲调或民歌曲调填词而成, 原创者相对较少。
4. 曲式变化不多, 选曲填词的创作方法简单实用、艺术性较高。
5. 大量作品以佚名形式出现, 稽考原作者较难。
二、对学堂乐歌的评价
(一) 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
1. 学堂乐歌运动基本确立了音乐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
2. 学堂乐歌使中国音乐教育沿着规范化道路发展, 找到了中国音乐教育现代化之路。
3. 学堂乐歌基本确立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以培养爱国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传统。
4. 学堂乐歌极大地充实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
5. 学堂乐歌确立的音乐教育原则成为我国音乐教育长期遵守的准则。
6. 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教育教学形式的变化, 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音乐审美习惯, 为音乐教育的社会普及找到了适宜之路。
7. 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8. 学堂乐歌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起了开创作用。
9. 学堂乐歌唤醒了我国音乐创作群体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 学堂乐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展望[J]. 马达,陈雅先.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3(04)
[2]日本学校唱歌与中国学堂乐歌的比较研究[J]. 张前. 音乐研究. 1996(03)
[3]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J]. 王耀华. 音乐研究. 1994(02)
本文编号:3602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60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