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研究
本文关键词: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创作既融合了西欧传统的作曲技术,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现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审美特点与精神特征。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和演绎,成为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俄罗斯音乐作品。通过他的创作,俄罗斯音乐逐渐走向了世界,艺术地位不断地上升而被广泛关注。在柴科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中影响最深的当属他的交响曲创作,其中《第六交响曲“悲怆”》又是最为著名和经典的。这部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其中凝聚了柴科夫斯基一生的音乐创作经验,也是对他人生经历的总结。本文以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音乐分析为方法,针对《第六交响曲》在创作背景与过程,作曲技术、社会历史与人文内涵这三个方面展开本文论述。正文分为三个部分。一、以柴科夫斯基的生平经历为线索,对作曲家一生的生活经历和音乐生涯进行考察,对他一生的生活背景有大体的概括和了解;从作品的创作分期出发,开始对《第六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过程进行阐述。二、针对《第六交响曲》在作曲技术上的处理进行考察,展开研究论述。主要研究对象是各乐章的音乐主题,以曲式为基础的整体结构,在织体、调性、和声、配器等方面的主要音乐表现手段以及音乐的表现性质。三、从宏观上开始考察19世纪晚期俄罗斯社会发展情况和柴科夫斯基晚年的生活经历,对《第六交响曲》在创作过程中所涵盖的社会历史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社会历史环境和柴科夫斯基个人的心理特征,研究这部交响曲的人文内涵;最后探讨这部作品的精神境界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 音乐分析 社会历史 人文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1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5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0-11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11-12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一)国外研究现状12
- (二)国内研究现状12-13
- 四、研究方法13
- 注释13-15
- 第一章 柴科夫斯基与《第六交响曲“悲怆”》概述15-25
- 一、柴科夫斯基的生平简述15-20
- 二、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分期20-21
- 三、《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与过程21-22
- 注释22-25
- 第二章 《第六交响曲“悲怆”》的音乐本体分析25-76
- 一、第一乐章分析26-44
- (一)引子与呈示部的各主题分析26-31
- (二)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31-41
- (三)整体结构问题41-44
- (四)小结44
- 二、第二乐章分析44-53
- (一)音乐主题与整体结构45-49
- (二)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49-53
- (三)小结53
- 三、第三乐章分析53-63
- (一)音乐的表现性质54-55
- (二)音乐主题和整体结构55-59
- (三)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59-62
- (四)小结62-63
- 四、第四乐章分析63-71
- (一)音乐主题分析63-66
- (二)整体结构问题66-67
- (三)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67-70
- (四)音乐的表现性质(兼本节小结)70-71
- 五、本章总结71-73
- (一)整体总结71-73
- (二)乐章结构安排问题73
- 注释73-76
- 第三章 《第六交响曲“悲怆”》的社会历史与人文解读76-88
- 一、音乐的社会历史解读76-82
- (一)柴科夫斯基晚年的物质、感情、精神生活76-80
- (二)作品中呈现出的西欧与斯拉夫的冲突与调和80-82
- (三)作曲家挚爱的俄罗斯和沙皇俄国残暴的统治82
- 二、音乐的人文内涵82-86
- (一)生与死、幸福与苦难、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83-84
- (二)真挚的感情与人性的尊严84-85
- (三)悲剧性、悲剧作品与《第六交响曲》85-86
- 三、作品的精神境界和启示意义86-88
- 结论88-92
- 一、全文梗概88-89
- 二、全文结语89-90
- 注释90-92
- 参考文献92-9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95-96
- 致谢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瓦连京·斯卡奇科夫;;瓦连京·斯卡奇科夫作品[J];俄罗斯文艺;2012年02期
2 苏尔科夫 ,白春仁;苏尔科夫诗二首[J];苏联文艺;1984年01期
3 杰尔别略夫;王建清;;只有瞬间 电影《桑尼科夫的土地》插曲[J];歌曲;2009年10期
4 杜义盛,朱尽晖;卡巴科夫的“总体”装置[J];世界美术;2001年02期
5 丁萍;;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地位及影响[J];大舞台;2010年05期
6 斯麦里雅科夫 ,王守仁;斯麦里雅科夫诗二首[J];苏联文艺;1984年01期
7 田园;柴科夫斯基伤感主义音乐根源浅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8 董国才;;农民画家——叶费姆·切兹亚科夫[J];美术大观;1995年04期
9 田园;柴科夫斯基伤感主义音乐根源浅析[J];中国音乐学;1996年S1期
10 ;不提他人落魄事[J];农药市场信息;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Jerzy Stankiewicz;;介乎东西方之间的卡拉科夫新音乐(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彦龙;东乡青年雅科夫:善掘机遇,从新疆找到美国[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奚静之;特列恰科夫和俄罗斯美术[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庄北宁;俄叛逃特工出书揭秘,有内容挺吓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梁强;卢日科夫何以成为政坛不倒翁[N];财经时报;2006年
5 甘肃省民勤县人民法院 刘文基;数学家的辩护状[N];人民法院报;2012年
6 唐若甫;吃兰州拉面的柴科夫斯基[N];音乐周报;2013年
7 记者 游心;俄前首富二次获刑 白宫指俄滥用司法[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郑恩波;难忘雅科夫老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记者 黄先明;张学忠会见卢日科夫[N];四川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高健;俄前首富或面临更长铁窗生涯[N];中国证券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索尼;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婧;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悲剧性再探[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丹;巴依科夫小说《大王》生态思想解读[D];云南大学;2011年
4 王放;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心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钱沁青;浅析指挥技术在柴科夫斯基“悲剧三部曲”中的运用比较[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杨灵;从迷失到觉醒—《修配工》中雅科夫之变形记[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谷宏媛;论维克多里娅·扬科夫斯卡娅的诗歌创作[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8 玄萌萌;论柴科夫斯基器乐作品中民歌的运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祝文宇;解析巴依科夫《在篝火旁》的艺术特色[D];齐齐哈尔大学;2014年
10 任云;柴科夫斯基“悲剧三部曲”中蕴含的悲剧性情感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7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6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