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徽戏音乐研究
本文关键词:婺剧徽戏音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婺剧徽戏,旧时被民间俗称为“金华戏”,是流传于浙江金衢地区的民间戏曲品种,为地方性剧种——婺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成基础之一,又是徽戏的一个支流,系徽戏与金衢地域文化结合而生的地方性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地域文化传统。本文运用音乐形态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首次对婺剧徽戏进行专题性、系统性研究。 全文凡正文六篇,另绪论和结语各一,分别从历史、形态、演唱、演奏及唱伴关系等方面,对传统婺剧徽戏音乐的三个部分(历史渊源、音乐形态、唱奏艺术)进行初步整理和探研。 第一部分从历史溯源的角度,对婺剧徽戏与徽戏、徽班、婺剧在概念和学理认知方而予以析辨和厘定,对学界关于婺剧徽戏源流问题所存在的各路歧见进行必要的梳理,并概略性地将婺剧徽戏置于历史社会背景之中给予考察; 第二、三部分是对婺剧徽戏音乐(皮簧腔和吹拨腔)的形态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的双重剖析,深入分析了婺剧徽戏皮簧音乐在腔句落音、乐句腔式、调式调性、典型腔韵、唱腔句幅、旋律音列、板腔字位和腔套规律等方面所具有的规式性与可变性因素及其音乐特征;对吹拨腔的历史渊源、曲体结构、旋律特征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吹腔为曲牌体与板腔体过渡性音乐,拨子腔属板腔体音乐,两腔具有对比与互补的双重音乐关系,并就吹拨两腔合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四、五、六部分是对婺剧徽戏音乐的演唱、演奏及唱伴关系的研究。从演唱层面详细分析了婺剧徽戏唱腔风格的形成与产生此种独特性的“机制”(如行当体制的划分、角色唱腔的差异、用嗓类型的变化、唱腔色彩音的运用、唱念字音的结合以及历史社会背景、观众审美旨趣的变迁等)的深层关联,并对婺剧徽戏的各种用嗓类型(大嗓、小嗓、雌雄喉、真假嗓)及唱腔色彩音(哭音、悲声、虎音、水底翻、滚音)进行音乐文化层面的解读;从演奏层面对婺剧徽戏器物形态(乐器构成、乐队编制)、技艺形态(演奏技艺、演奏风格等)和器乐形态(器乐曲牌、锣鼓经)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对主奏乐器的特殊演奏风格、器乐曲牌来源、器乐音乐规律等进行总结,并就婺剧徽戏演奏风格的形成与其赖以形成的“背景”及艺人的艺术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层次的考察,另对婺剧徽戏代表性器乐音乐“花头台”进行民俗语义的解读;从唱伴关系层面对婺剧徽戏唱腔与伴奏之间的内容及类型等进行详尽的分析,深层次揭示婺剧徽戏伴奏音乐(过门音乐和托腔音乐)与唱腔作为“声音”形态整体中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关系。
【关键词】:婺剧 婺剧徽戏 历史渊源 音乐形态 唱奏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7.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30
- (一) 缘起与对象11
- (二) 目的与意义11-12
- (三) 研究之概况12-26
- (四) 思路与方法26-28
- (五) 创新与不足28-30
- 一、历史脉络30-47
- (一) 婺剧徽戏相关概念辨析30-36
- (二) 徽戏溯源及婺剧徽戏源流考辨36-41
- (三) 婺剧徽戏生发的历史社会背景考察41-45
- (四) 婺剧徽戏的发展45-46
- 小结46-47
- 二、皮簧音乐47-81
- (一) 皮簧各腔调源流及其关系考48-51
- 1. 二簧腔“一腔四调”48-50
- 2. 西皮腔“一腔三调”50-51
- (二) 皮簧生旦唱腔量化分析51-59
- 1. 二簧“两腔”51-55
- 2. 西皮“两腔”55-59
- (三) 皮簧音乐特征探微59-79
- 1. 唱腔句幅59-61
- 2. 腔式形态61-64
- 3. 调式结构64-69
- 4. 腔套规律69-79
- 小结79-81
- 三、吹拨音乐81-99
- (一) 吹腔音乐81-88
- 1. 音乐渊源81-82
- 2. 曲体结构82-87
- 3. 旋律特征87-88
- (二) 拨子腔音乐88-96
- 1. 音乐渊源88-89
- 2. 曲体结构89-94
- 3. 旋律特征94-96
- (三) 吹拨合套96-97
- 小结97-99
- 四、演唱艺术99-115
- (一) 行当唱腔99-100
- (二) 运腔用嗓100-104
- 1. 用嗓类型101-102
- 2. 用嗓趋变102-104
- (三) 唱腔“彩”音104-106
- (四) 方言字音106-113
- 1. 方言字调特征107-109
- 2. 方言字音关系109-113
- 小结113-115
- 五、演奏艺术115-135
- (一) 器物形态115-119
- 1. 乐器构成115-117
- 2. 乐队编制117-119
- (二) 技艺形态119-122
- (三) 器乐形态122-134
- 1. 器乐曲牌122-125
- 2. 锣鼓经125-132
- 3. “花头台”132-134
- 小结134-135
- 六、唱伴艺术135-144
- (一) 过门音乐135-138
- 1. 导引性过门136
- 2. 结煞性过门136
- 3. 贯穿性过门136-138
- (二) 托腔音乐138-142
- 1. 重复性随腔138-140
- 2. 变化性对腔140-142
- 小结142-144
- 结语144-149
- 参考文献149-158
- 致谢158-16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61-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濂;徽商对戏曲文化的影响[J];安徽新戏;1995年03期
2 路应昆;戏曲音乐若干基本概念界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赵干;;论婺剧艺术专题数据库的构建[J];大众文艺;2012年02期
4 李砚;;板腔体戏曲唱腔的特征[J];当代艺术;2007年02期
5 李连生;弋阳腔与板腔体戏曲的形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王长安;无徽不成镇与无徽不成班——徽班与徽商浅探[J];黄梅戏艺术;1999年01期
7 段启涛;;论戏曲原核音调-→腔句-→基础板式的运动法则[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8 启祥;;略论“旋宫转调”在戏曲唱腔中的运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9 冯光钰;戏曲声腔的传播[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姚艺君;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志安;传统京剧京胡伴奏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大军;婺剧高腔中的西安高腔音乐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知涛;浦江乱弹什锦班的调查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文娟;徽调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4 刘梅;徽戏剧目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林宇;“中国最美乡村”的戏曲—婺源徽剧音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兵;徽剧艺术研究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婺剧徽戏音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8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9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