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关于“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评述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7-08-16 05:23

  本文关键词:关于“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评述与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金铁霖 民族声乐 教学体系 声乐学派


【摘要】: 我国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以“建立科学完整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国民族声乐学派”为指导思想,探索出了深受广大中国听众所欢迎的民族声乐唱法,并以此唱法培养出了众多家喻户晓的民族歌唱人才群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金铁霖教授率先提出了中国民族声乐应具有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给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做了崭新的学术定位;创建了民族声乐的“七字标准”,为民族声乐人才的选拔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客观标准,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为声乐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多年来他坚持在教学一线,并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手段多次举办民族声乐讲座,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金铁霖教授已成为中国声乐教育史上的成功典范,通过他长期的探索总结已形成了科学完整的“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在一系列强有力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也已建立。近几年对该学派的唱法的争论已成为声乐界的热门话题,而由此产生的一些现象也成为媒体中谈论的焦点问题,作为民族声乐学习者对该学派的研究总结十分必要,客观的分析该学派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这不仅对该学派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是有益的,同时对积极推动整个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建立和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声乐学派,文章从该学派的核心内容—教学体系入手,详细阐述了该体系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方法及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将该学派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加以剖析,同时以客观的角度对学派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和争论进行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是让我们对该学派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希望该学派今后继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希望以此对当今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建立提出有益的思考和可供参考的意见,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加蓬勃健康的发展。 全文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教学体系 任何一个声乐学派的形成都必须具备几个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要有能够反映本派别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的理论体系,本章所阐述的就是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分几个部分详细论述了本教学体系所包括的主要教学内容,具体训练方法、以及该体系的教学方针。 第二章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思想特征 金铁霖教授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完善了教学体系,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声乐学派,可以说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成功确立,是和用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分不开的,,本章从学派的指导思想入手,着重分析了该学派所体现的具体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第三章对学派所引发的争论作出的思考 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过程中,声乐界与此同时引发出一系列现象和争论,主要涉及的就是关于唱法的问题。本章主要选取“千人一面”的问题,“原生态唱法”和“学院派民族唱法”的争论,等两个主要的问题和现象,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并从中总结出经验。 第四章对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展望 本章主要是对本论文作总结性的陈述,文中首先详细叙述了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并对金铁霖教授多年来的教学理论成果,科研成果及应用进行了表述和总结,肯定了该学派对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最后笔者对该学派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金铁霖 民族声乐 教学体系 声乐学派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序言10-11
  • 第一章 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教学体系11-19
  • 第一节 教学体系中基本的教学内容11-14
  • 第二节 该体系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14-16
  • 1、混合声的问题14-15
  • 2、关于哼鸣15
  • 3、u通道的建立与使用15
  • 4、关于"支点"的具体运用15-16
  • 第三节 "声乐训练中的三个阶段"的理论16
  • 第四节 该体系的教学方针16-19
  • 第二章 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思想特征19-26
  • 第一节 学派具体的指导思想19-20
  • 第二节 学派所体现的哲学思想20-23
  •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20-21
  • 2、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21-22
  • 3、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去解决问题22-23
  • 第三节 学派所体现的美学思想23-26
  • 1、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美学规范23-24
  • 2、体现共性、突出个性的美学原则24-26
  • 第三章 对学派唱法所引发的争论作出的思考26-32
  • 第一节 关于"千人一面"的问题26-28
  • 1、关于"千人一面"问题的实质26-27
  • 2、导致"千人一面"现象的原因27-28
  • 第二节 关于"原生态"唱法和"学院派"民族唱法的争论28-32
  • 1、"学院派"民族声乐的发展概况28-29
  • 2、关于"原生态"民族唱法29
  • 3、"学院派"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的争论的实质29-32
  • 第四章 对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总述32-38
  • 第一节 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学术定位的总结32-36
  • 第二节 该学派对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意义36-38
  • 结语 对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展望38-39
  • 参考文献39-40
  • 致谢40-4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1-42
  • 附录一:金铁霖教授简介42-44
  • 附录二:教学成果简介44-46
  • 附录三:科研成果简介46-48
  • 附录四:成果应用简介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晓红;;民族声乐如何发展创新[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04期

2 鲁茸定主;;云南民族声乐发展浅见[J];民族音乐;2011年03期

3 刘卫防;;传统戏曲声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四川戏剧;2011年04期

4 董方;;浅谈民族声乐歌唱发声中的咬字吐字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3期

5 王志昕;;试探京韵大鼓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借鉴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7期

6 许岚岚;;探索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韵、神韵[J];科技资讯;2011年18期

7 张海英;;从原生态音乐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彭涓涓;;浅谈民族声乐演唱在中国音乐剧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翁葵;;论民族声乐艺术吸收原生态民歌演唱的价值[J];作家;2011年16期

10 童丽娜;;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现象与问题探究[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坚持多样化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金惠子;民族声乐文化的优秀传承者——黑力[N];音乐生活报;2011年

3 石惟正;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2000年

4 梁占峰;唱法与审美多元化[N];音乐周报;2004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范昕;杨学进 扬歌海上[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黄聪 金惠子;著名声乐教授王士魁用心传接民族声乐的圣火[N];音乐生活报;2010年

7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N];天水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韩文;歌声飞出山沟沟[N];榆林日报;2010年

9 金鹿;黄钟大吕中国流[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董艳艳 张益鸣;让生命不“忐忑”[N];音乐周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雪妍;关于“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评述与展望[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宁岩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脉络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洁玉;从音响载体看我国20世纪80年代民族声乐发展状况[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5 王佳丽;京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融合[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6 葛静;从我国民族声乐教材中选析几首优秀曲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7 杨娴静;戏曲的咬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具体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8 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秦缘;和而不同,多元并存[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响;高师民族声乐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1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681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e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