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桑第三交响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8:30
本文关键词:圣—桑第三交响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圣-桑 第三交响曲 李斯特 管风琴 接受与批评
【摘要】: 圣-桑是法国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继柏辽兹之后,德彪西之前最为重要的承接者,驱动着法国纯器乐的复苏与发展。他的第三管风琴交响曲不管是在法国器乐史上,还是世界交响乐史上都是不容忽视的杰出作品。本论文立足于史学、美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对圣-桑及其第三管风琴交响曲做了综合探究和考察。本论文的主体共五个部分,研究内容涉及到19世纪法国交响曲的渊源及现状、圣-桑的交响曲创作历程、影响圣-桑创作的几个因素、第三交响曲本体分析,以及对圣-桑与其第三交响曲的接受与批评。 第一部分主要从19世纪法国交响曲的现状与渊源方面,梳理了圣-桑交响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笔者阐述了李斯特、生活经历、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几个因素对圣-桑的影响。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圣-桑5部交响曲创作的历程、创作动机,风格特征。 第四部分从主题发展手法,总体结构特征、个性的配器手法、别具一格的管风琴因素等方面对第三交响曲的音乐本体进行了剖析。 最后一部分笔者在自身史学、美学观念的关照下整合了圣-桑同时代的人与历史编纂者对圣-桑及作品的批评与接受,客观地分析了何以如是,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力图给圣-桑及其第三交响曲一个新的客观的定位与评价。
【关键词】:圣-桑 第三交响曲 李斯特 管风琴 接受与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4
- 一 19世纪法国音乐文中的交响曲现状14-17
- 二 影响圣-桑创作的几个因素17-21
- (一)李斯特及美学思想17-19
- (二)生活经历19-20
- (三)自身知识结构20-21
- 三 交响曲创作历程21-25
- 四 第三交响乐音乐本体分析25-46
- (一)主题发展轨迹25-34
- (二)总体结构特征34-43
- (三)配器43-46
- 1.别具一格的管风琴因素43-45
- 2.音色旋律45
- 3.铜管乐器45-46
- 五 关于圣-桑及其第三交响曲的接受与评论46-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第三交响曲录音名版53-54
- 后记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俞海;形相似而“神”不同——比较李斯特与圣-桑的《死神之舞》[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4期
2 姜慧;;圣-桑小提琴作品创作个性与演奏技巧之关系的探讨——以《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年02期
3 孙皓;大师中的“通才”——圣桑[J];视听技术;1995年07期
4 孙宜之;圣桑《第三交响曲》及其录音名版[J];视听技术;1997年01期
5 林海兴;;圣桑与他的第三交响曲[J];音乐爱好者;1989年04期
6 青藤;狂喜的圣诗:圣-桑的第三交响曲[J];音乐爱好者;200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旭青;圣—桑交响诗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684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68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