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论钢琴教学中四手联弹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7-08-17 13:39

  本文关键词:论钢琴教学中四手联弹的重要性


  更多相关文章: 四手联弹 教学现状 素质培养 作用 教学方法


【摘要】: 四手联弹是钢琴二重奏的演奏形式之一,指两个演奏者同弹一架钢琴。它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训练的机会,在钢琴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作为钢琴教师除了应教会学生如何弹琴之外,还应从音乐教育的长远目标出发,在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多声部思维能力、和声的听辨与分析能力、平衡能力、声音的协调性以及音色控制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四手联弹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四手联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弹琴的乐趣。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钢琴教学中贯彻这一思想,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是钢琴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研究了钢琴四手联弹的发展简史和教学现状;浅析了四手联弹在钢琴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与重要性;探讨了四手联弹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技巧的运用。 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所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进行观察和总结。力求通过对四手联弹教学的多方面研究,使其在教学体系上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对目前钢琴教学内容的设置起到充实和补充的作用。
【关键词】:四手联弹 教学现状 素质培养 作用 教学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624.1-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钢琴四手联弹的发展简史和教学现状10-15
  • 一、钢琴四手联弹的发展简史和特点10-12
  • (一) 钢琴四手联弹的发展简史10-11
  • (二) 钢琴四手联弹的特点11
  • (三) 作品介绍11-12
  • 二、目前钢琴四手联弹的教学现状12-15
  • 第二章 钢琴四手联弹在教学中的作用15-20
  • 一、钢琴四手联弹教学的重要性15
  • 二、钢琴四手联弹在学习中的作用15-20
  • (一) 四手联弹对儿童学琴的作用15-16
  • (二) 四手联弹对成人及老人学琴的作用16-17
  • (三) 四手联弹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学琴的作用17-20
  • 第三章 钢琴四手联弹对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意义20-24
  • 一、钢琴四手联弹对学生听觉意识培养的意义20
  • (一) 钢琴四手联弹对学生听觉意识的培养20
  • (二) 钢琴四手联弹对学生多声部音乐听觉的培养20
  • 二、钢琴四手联弹对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的意义20-22
  • (一) 四手联弹对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性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21
  • (二) 四手联弹训练对把握音乐表现力准确度的意义21
  • (三) 四手联弹对增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及促进音乐表现力提高的意义21-22
  • 三、钢琴四手联弹对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意义22-24
  • (一) 四手联弹对钢琴初学者合作意识培养的意义22
  • (二) 四手联弹对具有中等演奏程度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意义22-24
  • 第四章 钢琴课中四手联弹的教学方法24-30
  • 一、钢琴四手联弹的教学形式24
  • 二、钢琴四手联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4-26
  • (一) 演奏搭档的选择24-25
  • (二) 演奏者的搭配25
  • (三) 合奏之前的独奏练习25-26
  • (四) 四手联弹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26
  • 三、如何指导学生练习四手联弹26-30
  • (一)合奏的技术技巧26-27
  • (二)如何提高学生踏板的设计能力27-28
  •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28
  • (四)如何建立正确的节奏感和控制能力28-30
  • 结语30-31
  • 参考文献31-33
  • 后记33-34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3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静;儿童业余钢琴学习中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其相应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流芳;莫什科夫斯基《西班牙舞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89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689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d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