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岔曲腔词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岔曲腔词关系研究
【摘要】:岔曲,是北京八角鼓的早期形式,因唱腔仅六个乐句又称"六句脆唱"。它在清中期以来满族文化的传播、满汉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并受到特定时代、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从岔曲的唱词与唱腔的各自特点及结合关系进行论述,以此探究其内容与形式中所反映出的满、汉文化属性。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关键词】: 岔曲 唱词 唱腔 结合关系 文化融合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C760083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岔曲,又名“六句脆唱”,因唱腔仅六个乐句而得名,是北京八角鼓的早期形式。表演形式最初为一人自打八角鼓演唱,后加入三弦伴唱。岔曲在乾隆年间己出现,在满族文化的传播、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得以发展,并受到特定时代、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内容与形式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富丽;谈谈满文诗歌的特点[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祖荫;子弟书与岔曲——北京地区的两种韵文[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李海萌;;大调曲子传入南阳时间考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7期
3 万晶晶;;京津票房中的“子弟书”音乐寻踪[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章菡;浅析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2 林琳;山东聊城八角鼓音乐形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胜男;聊城八角鼓在冯庄传承的音乐人类学考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王婷;论北京八角鼓票房中的岔曲艺术[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张晓园;聊城八角鼓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耀清;;沁州三弦书的概况、传承与发展[J];广播歌选;2009年07期
2 刘书方;谈曲艺唱腔[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3 赵景勃;声形同构 传情达意──谈戏曲唱腔中的动作设计[J];中国京剧;1999年02期
4 杨瑞呈;;花鼓灯艺术发展的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陆继英;虚怀若谷 兼收并蓄──张君秋先生周年祭[J];中国戏剧;1998年05期
6 王玉柱;不应忽视的一种现象[J];中国京剧;2000年01期
7 周洪雷;论字位对戏曲唱腔的制约能量[J];中国音乐学;1994年02期
8 刘琼芳;傣剧音乐结构简介[J];民族艺术研究;1990年02期
9 陆继英;为人虚怀若谷 做艺兼收并蓄——张君秋先生周年祭[J];戏曲艺术;1998年02期
10 刘淑兰;姜派小生中的佼佼者──于万增[J];中国京剧;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六军;;探索才有出路 创新才能发展——七场壮剧《曼瑞毕侬》音乐唱腔创作体会[A];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1年
2 谢士萍;;一个戏剧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3 邓新民;刘静平;;专销结合关系初探[A];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志荣;;怀念“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5 刘云燕;;现代京剧“样板戏”中旦角唱腔音乐的创新[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刘建洲;;论戏曲音乐的改革与创新——兼谈戏曲音乐的创作方法[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林汝德;;桂东南艺术奇葩——牛娘戏[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8 林汝德;;论牛娘戏的源流沿革、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林鸥;;《团匪魁》初探[A];义和团平原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10 荣蕙荞;荣世生;;声声字字总传情——豫剧唱段《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分析[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邱凌;省文艺家面对面辅导农民演员[N];朝阳日报;2009年
2 张婷;成人戏曲少儿唱?[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赵宇泽;北京的八角鼓岔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郑强;面临传承之虞的青岩“川戏”[N];贵州民族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刘淼;大师留下的不仅仅是唱腔[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阎崇年;消失中的京师旗人艺术[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陈昌环;山歌剧该走哪条路?[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金钦夫;越剧唱腔发展的对策与思考[N];音乐周报;2004年
9 李媛;“文革唱腔”+HIP-HOP:让耐克跳出来的创意[N];中国经营报;2004年
10 冯光钰;《程派唱腔琴谱集》读后[N];音乐周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清;粤语音韵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艳卉;上海淮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5 蒯卫华;昆曲商调曲牌曲腔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7 王冬;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秧歌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张之薇;献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9 王义彬;池州傩戏艺术及其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蕾;论枣庄柳琴戏的唱腔与念白[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张兆颖;福建南音琵琶工尺谱与唱腔关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鑫;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凤英;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曾亚平;三弦书唱腔与表演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曹霞;辰河高腔音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明明;河北梆子唱腔唱法的美学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8 刘丹;二人台音乐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夏琳;王玉磬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10 陈反修;他站在历史和现实之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50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75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