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民歌中“节拍交替”现象及其成因
本文关键词:赣南民歌中“节拍交替”现象及其成因
【摘要】:"节拍交替"是民歌以及现代创作歌曲中一个常规现象,但发生发展在一个地域上的民歌出现如此众多的"节拍交替",却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本文以赣南民歌为研究主体,通过对517首民歌节拍的定量分析,总结出"节拍交替"现象是赣南民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并试图从区域文化、语言等方面阐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作者单位】: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 节拍交替 赣南民歌 客家方言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江西省民间的艺苑中有赣南民歌这一束独具异彩的奇葩异卉。它历时悠久、体裁广泛,有山歌、灯歌、号子、小调、风俗歌等不同类型。在原有的赣南民歌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集中研究民歌演唱、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民歌和戏曲的关系等方面。研究赣南民歌对于了解赣南人民的文化有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林;节拍观念纵横谈[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2 谢万章;哈萨克族民歌歌词格律与音乐节拍的关系[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涛;;采茶戏的艺术价值及保护传承问题研究[J];大舞台;2012年07期
2 李世军;;超脱宁静 淡处知音——黎英海音乐创作成就[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雷嘉彦;;回顾近二十年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03期
4 蓝文;成宁;张宇俊;;江西客家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及校本教材建设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1年12期
5 郭林;;中国古代音乐“拍”的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音乐“拍”研究[J];人民音乐;2010年04期
6 肖著华;;粤北采茶戏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J];四川戏剧;2011年01期
7 谢娜;肖著华;;论粤北采茶戏与文化旅游的结合[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8 钟俊昆;毕剑;;从戏曲旅游看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利用——以赣南客家采茶戏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02期
9 牛媛媛;;哈萨克族阿肯弹唱的研究现状——哈萨克族阿肯弹唱文献综述[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何晶晶;;初探赣南采茶戏之丑角[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群荻;宁都民间戏班探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2 牛媛媛;新源县坎苏乡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3 任秀梅;豫剧在新疆兵团农八师的传承与创新[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4 汪菁;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婚礼及其仪式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欣;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与表演艺术初探[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 胡菁;徐晓林筝乐作品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7 吴极巧;哈萨克民歌在伊犁州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欧阳丽苗;赣南采茶戏丑角表现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蒋燮;赣南客家传统采茶戏《wD妹子》的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李浩;场域、资本与文化传承[D];云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师忠孝;浅谈哈萨克民歌的格律及其译配[J];语言与翻译;198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留文;;客家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J];中国语文;1995年01期
2 温昌衍,温美姬;客家方言特征词中的近代汉语词[J];嘉应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谢永昌;;第四届客家方言研讨会在梅州举行[J];中国语文;2001年02期
4 第五届客家方言研讨会会务组;第五届客家方言研讨会暨首届赣方言研讨会[J];方言;2002年04期
5 林清书;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深化客家方言研究[J];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6 庄初升,刘镇发;巴色会传教士与客家方言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07期
7 田志军;;客方言中“□□■la■ k~hia(蜘蛛)”一词本字及其语音层次[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日健;;一等韵在客家方言也有齐齿呼[J];中国语文;1994年05期
9 庄初升;粤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J];韶关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10 缪九花,温昌衍;方言词的来源分类初探——以客家方言为例[J];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百顺;叶雪萍;;客家方言词语源流考[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张恩庭;;论石壁是构建客家区域文化的要地[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林富保;;《水浒传》语汇与武平方言对照例释[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4 王伟;;也谈方言岛问题[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蓝雪霏;;论中国畲族民歌结构的非汉语言因素[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6 叶少玲;;云南客家研究[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叶智彰;;云南永胜的客家人[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赴永胜调研组;叶智彰;;客家人及其后裔在云南永胜(调研报告)[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温珍琴;;从客家饮食谚语看客家文化的多元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元煦;;畲族研究回顾[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雪萍;客家方言词语源流考·食[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叶雪萍;客家方言词语源流考·旧年[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吴靛初;“老婆讨勿着,坏过吃错药”及其他[N];闽西日报;2005年
4 ;BMW的寻根路线图[N];经济观察报;2010年
5 温建钦;潮客地区的|坑∥幕痆N];潮州日报;2010年
6 刘百顺 叶雪萍;雨毛[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7 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委员会专家 冯光钰;保护方言对保护稀有剧种至关重要[N];音乐周报;2007年
8 周振鹤;从方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到共通语认同[N];文汇报;2008年
9 曾纪鑫;漂泊中的强化与凝聚[N];连云港日报;2007年
10 廖开顺;对三明“客家大市”定位的理性思考[N];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留文;客家方言的语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陈立中;湖南客家方言音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5 温美姬;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田阡子;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侯小英;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芳;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郄远春;成都客家话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雪萍;客家方言词语源流考[D];西北大学;2010年
2 王建;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南康(龙华)客家方言词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金宝;普通话、客家方言和韩国语汉字音的语音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罗舒殳;广西陆川县乌石镇客家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郑蕾;始兴县客家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苏俊;论形成客家方言特色的社会因素[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刘立恒;龙川客家方言时间副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起昆;客家方言词源考索[D];四川大学;2007年
9 赖汉林;石城话语音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胜利;上栗方言中的客家方言成分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60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76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