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性——以朝鲜族“长短”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01 08:31

  本文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性——以朝鲜族“长短”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视唱练耳 民族性 朝鲜族“长短”


【摘要】:视唱练耳学科,自20世纪30年代从西方传入我国以来,长期采用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研究少数民族音乐及音乐文化为主的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纳入视唱练耳教学中,不仅可以补充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更广泛地吸收少数民族丰富的音乐元素,建立多元化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本文试以朝鲜族民间音乐中的"长短"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阐述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化创新。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视唱练耳 民族性 朝鲜族“长短”
【分类号】:J613.1-4
【正文快照】: 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基础性学科起源于欧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有一系列教学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也有一系列的配套教材,如法国雷利·蒙恩的《视唱练耳》、G·威特利奇等编的《练耳》等。20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及其教育体系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威;;视唱练耳教学中技术与情感的双重培养[J];音乐生活;2011年08期

2 潘艳军;;视唱练耳的学习对音乐审美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滑芳;;反馈环节:视唱练耳教学步骤的再现[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4 郑瑞芝;;关于多声部视唱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1年08期

5 李金峰;;视唱练耳教师素质的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8期

6 牟雪莲;;视唱练耳的学科属性及其社会功能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李鑫;安雯;;视唱练耳多媒体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8期

8 李茂芳;;视唱练耳学习中元认知训练的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陈曼倚;;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教学的关联互动[J];艺海;2011年06期

10 韩天;;职教视唱练耳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华;;浅论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创新[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施王伟;;谈现代歌曲创作的走向[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李德霖;;心理音乐治疗磁带的研制和应用[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谢迪;;毕节地区民间舞蹈的现状与发展[A];2005年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5年

5 刘丹;;音乐审美的共性与个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苏年布德;潘萍;乌达巴拉;;“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于研究”阶段性总结 2007年9月——11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7 晨见;陈琪;;漫谈“淮风”[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萨日娜;;草原传统音乐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创新与发展[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9 鑫雯旅;;康巴高原舞动的精灵——浅析新龙锅庄[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吕美丽;;论民间舞“九狮图”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淼淼;多媒体扩展高师视唱练耳教学[N];音乐周报;2008年

2 实习生 张洁;云艺举行首届视唱练耳教学实践音乐会[N];云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莫岚远;民族性与国际性交相辉映[N];南宁日报;2008年

4 沈丘北郊职高 程香丽;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性[N];周口日报;2009年

5 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 刘文金;音乐创作要坚持民族性 时代性 个性[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郭鹏 孙勇丹;艺术创新与本土化[N];大众科技报;2009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陈春梅;墨尔本挂起“大红灯笼”[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张婷;“此姜夔非彼姜夔”[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陈涤非;流行歌曲的民族风格[N];辽宁日报;2000年

10 刘昙e,

本文编号:952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952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1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