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与操作路径

发布时间:2017-10-14 20:28

  本文关键词:论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与操作路径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诗学 审美诗学 憎恨学派


【摘要】:"文化诗学"与"审美诗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正是对后者的反拨。如果说审美诗学是"现代性"语境的研究方法,那么文化诗学无疑属于后现代语境。文化诗学这一研究路径的出现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三大转向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最有代表性地体现了这种转向。在操作层面上,迄今为止,我们所说的文化诗学大体有三种研究模式:"主体——文化心理研究模式"、"语境化综合研究模式"、"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研究模式"。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文化诗学 审美诗学 憎恨学派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建设及其关联因素研究”(12AZD01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文化诗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研究方法或研究路径。对于“文化诗学”国内学界已经说了20年之久了,但究竟应该如何操练这种方法,却似乎还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人人都在说“文化诗学”,骨子里其实还是自己原本那一套,只不过都贴上了“文化”的标签而已。就内在理路与逻辑来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顺庆;宗教与文学理论——试比较中、印、欧早期宗教观念对文学理论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镇昌;;东晋中期的两大文学集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4 陈希红;;情礼递变与魏晋士风转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5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方维保;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谢昭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论创新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方维保;;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从碎片呈现到系统整合——评谢昭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王轶;;古代史传“虚构”说辨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玉伟;;历史的想象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长征”书写[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4 董希文;;深描与诊断:解释人类学之于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5 杨砚;;东正教信仰中的复调诗学——《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神学解读[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C];2013年

6 张秀玉;;桐城派《诗经》学回顾与思考[A];第二届安徽文化论坛:“文化安庆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路径”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钟书林;;一至五世纪文学观念的嬗变——兼论“文学自觉时代”之命题[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四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情境[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娟;曹植诗歌接受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镇楚;中国诗文化与文化诗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2 林继中;文化诗学刍议[J];文史哲;2001年03期

3 刘庆璋;建构中国学人的文化诗学话语——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会研讨问题述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4 游牧;现代神话解释的文化诗学旨趣[J];东疆学刊;2002年03期

5 章旭清;试论人在文化诗学建构中的主体性意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6 李岭;文化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3期

7 程金海;虚幻的理论话语——中国文化批评理论前提的检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钱文彬,王艳勤;文化诗学在中国的若干问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童庆炳;再谈文化诗学[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吴晓都;新俄国文论的走向概评——兼论文化诗学的基础构建[J];学习与探索;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咏吟;;文化诗学重建的西方视点[A];东方丛刊(2001年第2辑 总第三十六辑)[C];2001年

2 吴影;;面向新世纪的文艺学建设——1999世纪之交:文论、文化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A];东方丛刊(1999年第4辑 总第三十辑)[C];1999年

3 王政;;由葛林伯雷论及中国古代“文化诗学”[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诗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方锡球;;传统文化诗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范式——以方以智的“中边言诗”和“道艺”观为例[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一;文化诗学的思想指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吴晓都;文化诗学:文艺学的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李圣传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回应现实与激活传统:中国文化诗学的动力源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徐肖楠;飞翔在文化诗学与生存诗性间的双头鹰[N];光明日报;2003年

5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 吴晓都;试论“记忆”在俄国文化诗学中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包明德;“融”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奥秘[N];文艺报;2012年

7 童庆炳 耿波;从文本中来到文化中去[N];文艺报;2004年

8 吴子林;从“审美诗学”到“文化诗学”[N];文艺报;2012年

9 刘庆璋 祖国颂 李晓宁 胡明贵 沈玉梅 莫立民;“文化诗学”研究论文集萃[N];文艺报;2004年

10 周倩旎邋陈莉琳;文化创造的诗性追求[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淳;话语实践与文化立场[D];四川大学;2006年

2 程洁;上海竹枝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圣传;文化诗学本土性探源[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2 项楠;走向真正中介的文化诗学原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4 孙政业;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解读:文化诗学视角[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5 马静;从文化人类学到文化诗学[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6 沈广斌;李贽:一个特异的文化诗学存在[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谭奇辉;文学与文化的纠葛[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徐舒仪;《爱药》的文化诗学解读[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罗小红;中国上古部落文化的构拟[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33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33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4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