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的图文间性——以诗文书画的“渔隐”主题为例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的图文间性——以诗文书画的“渔隐”主题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渔隐” 图文间性 图像学 视觉隐喻 中国艺术
【摘要】:"图文间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性范畴,用以描绘在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诗文书画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创造现象。探讨中国诗文书画中的"渔隐"主题,可以有助于认识这一新概念。人们常以"诗画一律"和"图文并茂"对中国艺术的"渔隐"主题进行解读。但要完成对"渔隐"母题及其相关的传统绘画意象的"阅读",仅聚焦于图像学层面上的画面结构分析远远不够,还须对其中的来源广泛的隐喻进行探讨,关注题材和主题的象征涵义、传统典故,甚至"政治隐情"及心态史、接受史,还有文学上的诗文唱和等哲学与美学问题。而且,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图像的价值不仅仅是被观看,其意义的彰显还涉及作者/观者与历史、人生、社会、自然的存在关系,只有从多元媒介的多元视角探讨才能深刻理解其哲学和美学意蕴。可以说,中国诗文书画中"渔隐"主题所体现的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种图文间性,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图像学理论。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关键词】: “渔隐” 图文间性 图像学 视觉隐喻 中国艺术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一、图文间性与“渔隐”主题“图文间性”是一个迄今并不见于学术界的新词,我们使用该词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性范畴,以描绘和解读在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诗文书画方面自古代以来就一直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创造现象。这一概念与法国文艺理论家朱丽亚·克里斯多娃(Julia Kristeva)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流溪;;互文与“互文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郭建平;;“风雨舟行图”——从“高远”到“平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芳,顾晓静,王启兵;关于加强高校美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张爱红;;对中国传统美育思想“惯性”的质疑——兼论庄子美育的当代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魏莉;;以审美的结构来理解音乐的流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4 邬双;;高科技与电影美学建构及其悖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常琳;;论“日神精神”在文艺中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谭艺方;;网络传播对审美文化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7 周海霞,杨运庚;浅论古汉语教学中的美育[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8 王炳社;;形式思维与艺术创造[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9 周震;;浅谈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借鉴中的文化自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晓玲;;《古诗十九首》审美意象特点与嬗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滕瀚;孙超;;科学活动中意象的美感承载状态对问题创造性解决的作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金春平;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鞠叶辛;文化消费与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英姿;“源”文化影响下潮汕小城镇空间集约规划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刘娜;建国后卫生间设计的形式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李艳丰;昆明传统街区景观色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慧雯;试析服装画艺术及其与服装设计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凝;金庸小说复仇主题的西洋化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程晔;当代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审美文化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伟;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品牌创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兆坤;黄药眠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艾荫范;;说文本的互文特性[J];课外语文(初中);2008年09期
3 艾荫范;刘代纯;;《登鹳鹊楼》别解[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珏辰;;当代中国艺术的内在矛盾与出路[J];作家;2011年16期
2 ;虚构的真实[J];艺术与投资;2010年12期
3 叶挺;;简析中国艺术中动的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4 陆强;;从“图说”到“读图”——从西方文化史发展看图像学的现代文化转向[J];美术大观;2010年04期
5 ;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知识竞赛评选揭晓[J];党的建设;1994年11期
6 雷志华;;好戏连台 异彩纷呈——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甘肃省参演剧目综述[J];党的建设;1994年08期
7 ;如何进入海外市场[J];艺术探索;1999年01期
8 常宁生;艺术史的图像学方法及其运用[J];世界美术;2004年01期
9 ;翰海改写中国艺术品拍卖新记录[J];大美术;2005年01期
10 ;第八届艺术节呈现五大亮点[J];决策与信息;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海;;新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展望(提纲)——以中国画,中国内衣市场行情为析例[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凌继尧;;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金丹元;;深入思维层次比较中西艺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5 蓝庆伟;;批评的演进——中国早期当代艺术批评家的转向[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诚;万娜;;“文艺意识形态学说学术研讨会”综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孟庆耘;;艺术市场管理策略探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拥军;;重提现代性:当代艺术的标准质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设立中国艺术院和艺术院院士[N];联合时报;2010年
2 廖君;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公开征选形象大使[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陆璐;形成艺术科研教育创作三足鼎立发展格局[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顾维洁;谁来赞助中国艺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5 李峰;67件千万元中国艺术品意味着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记者 黄小驹 驻湖北记者 彭蓉;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隆重开幕[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万一邋廖君;艺术节:由小众之节到“人民的节日”[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张亚萌;中国艺术:正确和客观地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N];中国艺术报;2007年
9 张云宽;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江城启幕[N];湖北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石一宁;改革推进了艺术研究[N];文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4 郭峰;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及其互联网经营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5 陈继玲;美国文化的崛起[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国平;文学与图像的碰撞[D];安徽大学;2011年
2 何炎晖;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性智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崔红文;理性与信仰视域下的中西艺术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晴;瓦尔堡思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5 袁承志;净土·君子·女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吴娅林;禅宗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4年
7 梁虹;论南洋四国的中国艺术(1644-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小路;进入图像学研究视野的毛泽东图像[D];四川大学;2007年
9 潘世敏;中国传统艺术中“舞”的精神[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梁丽君;扎克斯尔艺术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66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6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