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博尔赫斯与余华小说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4 23:27

  本文关键词:博尔赫斯与余华小说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先锋小说 创作思想 创作手法 比较


【摘要】:博尔赫斯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阿根廷作家,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众多国家广泛传播,并对众多国家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也是如此。 从20世纪70年代末博尔赫斯作品第一次传入中国,因为其作品的独特魅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博尔赫斯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伴随着这一过程,是博尔赫斯作品对当代中国文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先后出现了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潮流和流派。80年代中期,马原、格非、苏童、余华、潘军、孙甘露等作家及其作品开始受到关注,他们的作品和此前中国作家的作品明显不同,被文学界称之为“先锋派”,这种先锋小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后现代文学的影响,其中以博尔赫斯作品的影响尤为巨大。 余华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写作风格先后经历了由传统写作,,先锋写作,再回到归传统这一过程,1987年到1992年是余华先锋写作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发表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实验性质,其创作手法、叙述风格和语言特征等都受到博尔赫斯小说的影响,如余华早期所宣称的“虚伪的真实”,小说中的时空颠倒、命运的不可知等,都有明显的博尔赫斯小说影子,余华本人也毫不掩饰自己对博尔赫斯小说的喜爱和他受博尔赫斯小说影响这一事实。 从90年代开始,余华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小说开始关注现实、关注人性,其先锋性、实验性明显消失,但其简洁的语言风格,重复的叙事手法,仍然保留,这些独特的艺术风格明显带有博尔赫斯作品艺术风格的痕迹,同时,余华在借鉴博尔赫斯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发展与创新,他将博尔赫斯小说创作手法、叙事特点与中国现实相结合,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中国读者接受,并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I10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凯先;博尔赫斯和他的短篇小说[J];当代外国文学;1983年01期

2 樊星;人性恶的证明——余华小说论(1984—1988)[J];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2期

3 汪跃华;记忆中的“历史”就是此时此刻──对余华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次观察[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4期

4 余华;博尔赫斯的现实[J];读书;1998年05期

5 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J];读书;1999年07期

6 陈光孚;对博尔赫斯创作的解析[J];外国文学;1985年05期

7 陈凯先;博尔赫斯作品中的独特见解[J];外国文学;1992年05期

8 赵卫东;先锋小说价值取向的批判[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06期

9 陈少华;写作之途的变迁──作家余华精神现象试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张立群;王永;;叙述的方式与观念的解读——博尔赫斯之于余华小说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蓉;时间之书——博尔赫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蔡志诚;超越想象的心灵探险——余华小说创作的精神苦旅[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纯尘;余华小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付璐玮;虚构与幻想构筑的迷宫[D];山东大学;2007年

4 赵瑾;博尔赫斯对先锋派小说家格非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秦利利;论博尔赫斯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范菁菁;博尔赫斯与新时期中国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韦燕;论博尔赫斯的文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4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24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9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