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关于跨文化研究中的理解与解释

发布时间:2017-12-07 18:31

  本文关键词:关于跨文化研究中的理解与解释


  更多相关文章: 跨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人文学科 理解与解释 交互关系


【摘要】:文学研究等人文学科的跨文化研究具有许多独特性,处于一系列复杂的交互性关系之中,解释冲突最为显著,因为他者文本的编码与跨文化语境中对文本的解码间存在一系列的不对称。本文作者强调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从"政治正确"到"文化正确"是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它是建立在交互主体性原则之上的;第二,解释学的"视域融合"方法可转移到跨文化研究中来,形成从不同语境化到再(他者)语境化到语境融合的交互作用;第三,在意义和意味间的交互解释有助于实现他者文本的生产性,借以实现跨文化研究的协商性与建构性的辩证法。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人文学科的跨文化研究在知识生产的不同领域中,跨文化研究有截然不同的特点,需要特别地和仔细地辨析和讨论。尤其是人文学科的跨文化研究,就有许多独特性,比如比较文学或文学的跨文化 研究。首先,人文学科研究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理解上的文化差异。比较一下自然科学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宪;布莱希特的诱惑与我们的“误读”[J];戏剧艺术;1998年04期

2 周宪;;易卜生和蒙克的中国镜像[J];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恭敏;;戏剧观念问题[J];剧本;1981年05期

2 曹禺;危机里蕴育着生机[J];剧本;1986年01期

3 魏韶华;鲁迅的“呐喊”与蒙克的“呼嚎”──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J];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王绍轩;;悲情的生命历程与爱的诉求——试论爱德华·蒙克艺术[J];美术大观;2010年08期

5 何淑芳;;八大山人与蒙克艺术研究比较[J];美术大观;2010年09期

6 土方定一 ,毛良鸿;爱德华·蒙克——近代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J];世界美术;1981年02期

7 林克欢;演员与观众[J];文艺研究;1985年02期

8 胡伟民;话剧艺术革新浪潮的实质[J];人民戏剧;1982年07期

9 丁扬忠;谈戏剧观的突破[J];戏剧报;1983年03期

10 谭霈生;《当代戏剧观念的新变化》质疑[J];戏剧报;198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静;;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学会第三届研讨会(墨尔本)会议纪要[J];外语研究;2009年04期

2 梁觉;周帆;;跨文化研究方法的回顾及展望[J];心理学报;2010年01期

3 张红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学术思想 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2010中国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何安平;跨文化研究——记布鲁塞尔国际学术研讨会[J];现代外语;1990年04期

5 杨蕴萍;张薇;;不同种族人群智力的跨文化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3年04期

6 纳西夫;王永亮;;跨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3年06期

7 李瑾;;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看跨文化研究[J];齐鲁学刊;2013年06期

8 周宁;;“跨文化研究”专题主持人语[J];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01期

9 范丹姆;李修建;;20世纪以前艺术的跨文化研究史论[J];民族艺术;2014年03期

10 王柯平;;跨文化研究与对话原则[J];文学前沿;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雪;;中国成人智力本地概念的跨文化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李艺;;建议语的功能及其礼貌效果的跨文化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虞重干;李志清;刘志民;;中德美三国青少年体育意识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概念的跨文化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桄;赵海燕;陈会昌;;大学生控制点倾向的跨文化研究:中国与韩国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7 朱莉琪;M.Kellef;刘国平;;儿童决策行为发展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金攀;陶云;傅金芝;;6-15岁儿童提取诱发遗忘发展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郑钢;;生育价值观代际传递和父母与成年子女关系的跨文化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沃建中;吴莹莹;迪丽娜尔;綦群高;;大学生自主性动机发展特点与跨文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代迅 西南大学文学院;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杨大春;跨文化研究的主体间性之维[N];光明日报;2005年

3 南;华中师大文化学系暨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朱睿达;入文化之道,见超越之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张友文;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N];文艺报;2007年

6 尹韵公;跨文化现象与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立皓;中德大学生智慧隐含理论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纳新;居澳华裔、葡裔青年应对方式跨文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夏洋洋;林语堂文化身份与身份协商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3 雷慧;关于中美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及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4 朱艳虹;英汉“喜悦”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肖扎力嘎胡;3-6岁蒙古族和汉族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发展的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左慧芬;中美体育赛事即席评论的跨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牟楠;中美公司简介体裁的跨文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8 邵乐;英汉时空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种媛;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芳;姓名的跨文化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63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263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7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