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以三个关键词为核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1-06 01:16

  本文关键词:“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以三个关键词为核心的考察 出处:《文艺研究》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集体记忆 社会记忆 文化记忆 研究范式 记忆理论 批评实践 文学艺术 创伤记忆 建构主义 个体


【摘要】:本文围绕"集体记忆"、"创伤记忆"与"文化记忆"三个关键词,结合当代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尝试建构"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探讨了该范式的相关理论问题与可能的学术生长空间。文章首先论述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相互建构、相互转化与相互依存的关系,指出本质主义的文学记忆理论的误区;其次运用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记忆理论,对中西方见证文学的文体特征、政治意涵和道德价值进行分析;最后讨论运用文化记忆概念解读大型的组织化的文化实践的可能性。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traumatic memory" and "cultural memory" three words,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practice, try to construct the "literature and memory" paradigm, discusses the related theory of the paradigm and the academic growth space. This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ctive memory and individual memory th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dependent, pointed out tha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memory theory of essentialism; secondly the cultural trauma memory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the stylistic features in western literature analysis of witness, political meaning and moral values; finally, using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memory in interpretation of large organized cultural practice possibility.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的埅魅与文艺学的边界问题”(批准号:06BZW00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引言人类文化创造与记忆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谈中一直反复提及记忆的重要性。但直至20世纪前半期,记忆研究的主要领地一直是心理学,只是在最近几十年中,它才获得了人文科学、社会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广泛青睐,在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恩来;关于国庆期间演出大型歌舞《东方红》的几个原则(一九六四年八月一日)[J];党的文献;1995年06期

2 朱沛升;;“文革记忆”研究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社会;2010年05期

4 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4期

5 陶东风;;“七十年代”的碎片化、审美化与去政治化——评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J];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6 张博;;记忆与遗忘的重奏——文学、历史、记忆浅论[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7 黄勇;;“右派”记忆及其方式[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8 王侃;;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9 洪治纲;;文学:记忆的邀约与重构[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10 毕飞宇;;记忆是不可靠的[J];文艺争鸣;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4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曾纳;;囚禁的枷锁还是放飞的自由——论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记忆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叶展;;从集体记忆的角度解读《六月庆典》中的父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7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陈华;潘浪;;当代古巴华侨的家国观与文化观——基于黄宝世书信的解读[J];八桂侨刊;2011年03期

9 付德根;英国精英文化批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李艺;;倾诉类栏目:都市报实现人文化生存的蹊径——解读上海主要都市报的近期相关栏目[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韩水仙;;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思想概述[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3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张桃洲;;存在的几副面孔——从《入梅丛书》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乔瑞金;;试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深度理解[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黄旦;郭丽华;;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9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周立民;;痛切的情感记忆与不能对象化的《随想录》[A];细读《随想录》[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詹晓阳;基层政府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6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7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邓磊;中世纪大学组织权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应斌;三年困难时期代食品运动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郑衡;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丽菊;有限之无限[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鹏;太湖新城南泉古镇竞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体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10 吕乃鹏;个人话语空间中的诗艺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逄增玉;九十年代“抗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6期

2 方方;我写小说:从内心出发[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4期

3 雷颐;“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J];读书;1997年06期

4 郭于华;口述历史——有关记忆与忘却[J];读书;2003年10期

5 李陀;;另一个八十年代[J];读书;2006年10期

6 敬文东;;从侧面攻击大历史[J];读书;2006年11期

7 钟乔;;冷战封锁下的民众文化[J];读书;2007年08期

8 王炎;黄晓晨;;历史与文化记忆[J];外国文学;2007年04期

9 张隆溪;;记忆、历史、文学[J];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10 钟年;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琼;;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国音乐;2007年04期

2 康澄;;象征与文化记忆[J];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3 李莉;;威拉·凯瑟和她的记忆书写[J];当代文坛;2011年01期

4 张宇婷;;浅谈文化记忆[J];大众文艺;2011年04期

5 陶东风;;记忆是一种文化建构——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9期

6 卢永和;;集体记忆与文学经典的影像改编[J];电影文学;2011年16期

7 赵静蓉;;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汪文静;;历史裂隙:集体遗忘——张抗抗《集体记忆》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5期

9 潘虹燕;;现代·现代性·集体记忆——论当代语境下电视剧的怀旧[J];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10 李菲;;文化记忆与身体表述——嘉绒跳锅庄“右旋”模式的人类学阐释[J];民族艺术;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李连军;;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哲学基础与研究范式[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高芳;;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范式——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黄明喜;;论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一种基于教育形态范式的教育史学阐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胡范铸;;中国新闻语言研究范式的若干思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解素敏;;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教育游戏研究中的应用[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9 李金国;;我国宪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翔平;;阅读障碍的捆绑加工缺陷:从单通道研究范式到双通道交互作用研究范式[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坚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法国记忆史视野下的集体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特约评论员、作家 肖复兴;如何面对重拍经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祝勇(作家);集体记忆中的个体隐秘回忆[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祝勇;集体记忆中的隐秘回忆[N];安庆日报;2006年

5 记者 杨彦华;城市建设要有自己的文化记忆[N];中山日报;2009年

6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节日仪式是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王雪冰;文化记忆与节日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古瑾;2009,镇江文化记忆[N];镇江日报;2010年

9 特约记者 吴卫华;启动“浙江历史文化记忆工程”[N];中国档案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倩;未曾离开的文化记忆[N];甘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5 骆建建;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D];上海大学;2007年

6 赵民;歌唱背后的“歌唱”[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士闪;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罗彩娟;社会记忆与历史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梁燕玲;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峰;从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郭磊;社会记忆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超;论档案与社会记忆[D];安徽大学;2011年

4 马莉莎;社会记忆研究背景下的“西藏问题”[D];浙江大学;2012年

5 王雪梅;话语与记忆:河南人形象的建构过程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6 高传轩;关于农村非制度宗教与社会记忆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琳;社会记忆与旅游市场吸引力关系分析[D];华侨大学;2011年

9 芮丹;对德国二战士兵和中国红卫兵的集体记忆之文学表现与变化[D];南京大学;2012年

10 汪俊;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5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85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f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