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形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考虑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形象研究 出处:《美术观察》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形象研究 公共交通 地域文化 理念形象 形象塑造 城市地域 基础设施 人文环境 专家评估法 方案评审
【摘要】:正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普遍缺乏整体形象规划,各种交通方式形象差异较大,缺少与城市人文环境的联系与融合,缺乏系统性、文化性、宜人性和地域特色。本文主要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构成进行了梳理,对地域文化概念及其元素的提取途径做了探讨,提出了考虑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交通形象塑造理论。一、研究对象探讨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概述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的主动脉,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目前,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两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is a general lack of overall image planning in the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n China.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image of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lack of 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urban human environment, lack of systemat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ion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s combed, and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extraction of its elements are discuss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shaping the image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considering regional culture. 1. Th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the city, and it is also the aorta of the city. It influences and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t presen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has the following three main viewpoints: the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consists of two parts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2YJA760076
【分类号】:J0
【正文快照】: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普遍缺乏整体 二、地域文化元素探析 二,以具有典型代表的地域色彩为元素;第形象规划,各种交通方式形象差异较大,缺少 1.地域文化概念 三,以具有典型代表的各种形态为元素,这与城市人文环境的联系与融合,缺乏系统性、 地域文化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汉军;蘩漪形象研究七十年综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周宁;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与中国形象研究[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3 莫珊珊;从《红楼梦学刊》看二十年来晴雯形象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魏仁;周芳芸教授《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出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周宁,宋炳辉;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2期
6 柯惠新;赵静;邹玲;陈锐;;奥运背景下的中国人形象研究[J];对外传播;2009年04期
7 卫华;;新文学小资形象的开拓性研究——评郑坚《吊诡的新人——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8 裘寅;西游记中“小白龙”形象研究[J];中文自学指导;2002年03期
9 张厚刚;流氓无产者形象刍议[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蔡俊;;老舍的英国人书写与国民性观照[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斌;杜婕;;北京奥运战略与国家形象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徐明君;;沈阳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形象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连明;;时尚杂志流行文化中的白领形象研究——以《时尚·COSMO》为个案[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关四平;;从女性形象塑造看《水浒传》的人物美学特征[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5 冯捷蕴;;北京城市形象与全球本土化的研究——以话语分析为视角[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陈金枝;;九十年代《西游记》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冯波;;品牌形象的市场研究方法[A];豪爵摩托奖广东省汽车行业第五期学术活动论文汇编[C];2008年
8 沈治钧;;《儒林外史》: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张蓉;;传播学视阈下的区域形象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蓉;;传播学视阈下的区域形象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林森;天朝何遥远[N];文艺报;2007年
2 晓马;敦煌神韵再现京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国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员 叶隽;多维视阈下的西方中国形象研究[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徐玉兰;韩国媒介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陈菁霞;以思想的方式抗拒中国“被他者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冯涛;“高校形象建设论坛”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06年
7 记者 江卉 通讯员 曾静 实习生 李婧;东湖总规修编课题成热点[N];湖北日报;2007年
8 侯小健邋通讯员 麦世晓;海汽“舒筋活络”靠品牌[N];海南日报;2007年
9 记者 陈蕾;垃圾的科学分类是循环利用的第一站[N];中国包装报;2006年
10 乔莹莹;多元文化与文化间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巧兰;城市审美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旭;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毕绪龙;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6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8 董平;四十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宜智;明末清初小说中的儒商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2 武杰山;毛泽东时代美术中大庆石油工人形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3 张琼;当代记者角色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萨其仍贵;夏·占卜拉扎布长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龙艺;重庆市高校财会人员形象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金明磊;汉代龙形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8 吴哈斯塔娜;蒙古文学中狼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戴小霞;陈凯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金涛;东野圭吾文学作品中恶女形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92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9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