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发布时间:2018-01-10 09:14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批评 生态审美 美学原则


【摘要】: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Abstract]:As early as 1978 when "ecological criticism" was formally put forward, ecological critics call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logical poetics system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 system. Ecological criticism not onl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 of ideology. And in the aspect of aesthetic and artist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re are also unique standards, different from other criticism. The main reasons for forming this uniqu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standards. Ecological criticism takes ecological holism as its guiding ideolo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traditional anthropocentrism aesthetics. And put forward three main aesthetic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riticism. From the aesthetic purpose, the first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the principle of nature;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the second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the integrity principle; From the aesthetic approach, the third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the principle of blending.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批评的困惑与解惑”(批准号:07BZW013)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生态批评有没有与其他批评不同的审美和艺术标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明确:即使生态批评仅仅是思想文化批评,即便生态批评仅仅是通过对文学与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来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它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或者批评流派也完全能够成立。从整体上看,文学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钱晓红;试论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陈思红;心理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8 张永刚;文学怀旧母题的价值构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9 徐妍,崔海燕;生命的世俗沦陷——“第三代”诗人生命哲学析疑[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10 李小玲;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祥林;;京剧男旦艺术之我见[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9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10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静贤;生命的回归与拯救——论华滋华斯的孩婴情结[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艳;晚唐咏史诗[D];河北大学;2000年

3 梁鸿;论二十世纪小说家族主题流变倾向[D];郑州大学;2000年

4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毛瑞江;路翎:抗争绝望之魂——论路翎40年代的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7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建敏;向死而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10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茜;;生态批评的文化理论视阈[J];中文自学指导;2009年03期

2 张治国;;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张治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治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袁鼎生;;生态批评的规范[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6 王茜;;现代艺术的生态审美批判[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刘文良;;亲近自然 诗意栖居——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中国比较文学对生态批评的阐发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9 张华;;生态批评的现代性背景及其当代发展逻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3期

10 刘正凤;;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论[J];企业家天地;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2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王宁;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9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视野与尺度[N];中国艺术报;2005年

10 依可;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2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7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8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2 蒋文;生态危机中的文化反思[D];四川大学;2007年

3 顾冀梅;乔纳森·贝特生态批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张莉;开启回归自然之窗[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大艳;灭绝还是共存—《白鲸》和《怀念狼》生态文化主题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6 何立强;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卉;生态批评的视野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谢鹏敏;论文艺的生态功能[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刘朋丽;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文心雕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04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04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b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