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尔的“文学本质观”及其方法论启示
本文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文学本质 边界跨越 可能性生活 出处:《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沃尔夫冈·伊瑟尔看来,文学是人的自由天性的一种独特实现方式,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人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生活得以呈现,文学的本质也就是一种可能性生活。伊瑟尔反对本质主义、先验主义,倡导以"文本生产"为基础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新范式。但伊瑟尔对"人的自由天性"的不证自明的坚持,却使其深层回归于康德先验哲学,并逻辑性地走向对文学史的否定。或许,后期伊瑟尔的根本价值不在于终极性地回答了文学是什么,而在于又一次使这个问题成为文学理论中的悬疑,并开启出更多的问题。
[Abstract]:In Wolfgang Iser's view, literature is a unique way of realizing the nature of human freedom, and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of literature is to present diversity and possible sexual life.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is a life of possibility. Iser opposes essentialism, transcendentalism. The author advocates a new paradigm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based on "text production", but Iser's self-evident insistence on "the nature of human freedom" deeply returns to Kant's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Perhap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the later Ethel is not in the ultimate answer to what literature is, but in making this question once again a question of suspense in literary theory. And open up more problem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以《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以下简称《虚构与想象》)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伊瑟尔从接受美学转向文学人类学。对这个转向存在多种阐释,或许如有的学者所指认的,这个转换象征着伊瑟尔甚至当代接受理论从“文学接受论”向“文学本体论”的回归,“从读者取向转到作者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正龙;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征汉年;刘玲;;习惯权利基本问题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金彦,张丽;从接受美学看电视受众参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章礼福,李卫东;“法治”、“人治”、“德治”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宋振美,刘翠娥;道德与文明:谁是权威——卢梭历史观悖论之揭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叶强,朱今;公民宪政意识: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王平;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先进法律文化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陈颖洲,徐钝;基本人权:宪法之终极追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叶常林;李瑞华;;公共权力监督模式的历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宝明;;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杂志为例[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袁星侯;中西政府预算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霜;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罗婧;世界交往新潮与中国主动走向世界机遇的错失:1760—184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斌;有关合同法中显失公平规则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4 吴晓明;行政合同若干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徐文英;科技翻译的接受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泳;自然法在西方法治理念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中国法治之启迪[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伍浩鹏;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8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9 丁敏;清代华北地区田房契约文书粘连结构及其契约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侯焱;国家主权原则依然是国际法最基本的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钢;文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孙勇彬;虚幻的舞台——伊塞尔的文学人类学述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傅道彬;文学人类学: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4 宇风;;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述要[J];高校社科信息;1998年Z1期
5 黄向春;自由交流与学科重建:文学人类学的提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户晓辉;关于文学人类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周泓,黄剑波;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乐黛云;;祝中国文学人类学再上新台阶[J];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2期
9 萧兵;文学人类学:走向“人类”回归“文学”[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10 乐黛云,李亦园;文学人类学走向新世纪[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娜;;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燕世超;;文学本质的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周伟平;;从文学本质的争论看文学理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曲折的跋涉历程——以自我理论反思为线索[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张永刚;王炜;;文学: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性构成——关于文学本质界定的一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王朝元;;多维视域下的文学本质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胡鹏林;;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审美话语方式[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祖晓伟;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3 三焦;另类阅读与文学本质[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古远清;我们对华文文学本质研究得太少[N];文艺报;2002年
6 ;文学研究:正在越来越远离文学吗?[N];辽宁日报;2007年
7 晓沿;给文学加一点科学[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刘绪义;网络文学研究的学理悖论[N];文艺报;2005年
9 秦勇;宏观文艺学研究的新成果[N];人民日报;2008年
10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2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丹;重审“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志先;多重解构的游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红丽;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富平;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6 李正伟;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D];兰州大学;2007年
8 张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晓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质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D];西北大学;2009年
10 田佳;原型实践的局限与创新[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2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4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