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顺应论看一首中国古诗中“情”的文化翻译

发布时间:2018-01-25 06:25

  本文关键词: 诗歌翻译 情感 顺应理论 文化翻译 顺应论 文学作品结构 中国古诗 语言语境 修辞格 有效方法 出处:《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人往往将内心的主观情感外化于客观的景物。诗歌翻译不仅仅是韵律形式的翻译,更要关注诗人内心情感的传神表达。顺应论作为对语言使用的综观,已被应用于文化翻译的研究,但从未有学者将之应用于诗歌中情的翻译。翻译实践说明顺应论是解决诗歌中"情"的文化翻译的有效方法。
[Abstract]:Emotion is the soul of poetry. The poet often externalize subjective emotions into objective scenery.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s not only the rhythm form of translation, vivid express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eart of the poet's emotion. As for the adaptation theory, language use,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 research, but has never been to used in poetry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adaptation theory is to solve the poetry of "Qing" in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effective methods.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46;H315.9
【正文快照】: 1.引言人生来就有情感,内在的情感自然需要外在的表现。诗歌最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它以其特有的语言节奏和内在节奏的默契,以其别致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简练的语言,真切生动地表达人的情感。但长期以来人们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韵律等外在形式的翻译,而对诗歌的灵魂“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娟;;广告翻译的接受美学[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2 刘晓;;小议古诗词中“雨”意象的英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黎芷伶;;人生自是有情痴——从接受美学看鬼子《一根水做的绳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王倩;;从接受美学角度论当下电视新闻中的“说”新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刘锋华;;从“陌生化”视角看《沃斯》的修辞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吕倩倩;;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黎志萍;;哲学解释学对译者地位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刘福泉;王宏力;;在接受中走向经典——巴金《家》的接受史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宾恩海;文学研究的另一种视角——陈平原《小说的书面化倾向与叙事模式的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接受之维[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邬倩;;王建《新娘嫁词》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4 刘行芳;;马太效应、信息鸿沟与我国媒体的现实责任[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姝;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D];吉林大学;2009年

2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秦惠娟;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孙淑奇;文学体验论[D];辽宁大学;2009年

5 成海鹰;文学欣赏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谢裕安;我国医患诚信危机及其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李洁;琴声何处不悠扬[D];苏州大学;2008年

8 白宪娟;明代《庄子》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德文;种族身份的思考及其复杂心态的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鹏;冯延巳接受史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罗鸣灶;余华小说经典化历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路路;试论高中生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丽丽;“于丹现象”的修辞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成柱;徐居正文学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6 季敏;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在晚清时期的接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张宁;从纯理功能的视角分析乐府诗及其翻译[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8 季玲玲;高中学生阅读品位培养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柴志娟;接受视角下的高中诗歌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徐超鹏;《西游记》文本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佳;简述王佐良的翻译观[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李特夫,李国林;诗歌翻译研究:传统思路与现代视野[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薛伟中;诗歌翻译与“化境”论——兼评王佐良的A Red,Red Rose英诗汉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李特夫;诗歌翻译的社会属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中国第五届诗歌翻译研讨会通知[J];中国翻译;2005年06期

6 吕进;诗香域外来——记诗歌翻译家邹绛[J];当代文坛;1982年09期

7 陆钰明;译诗的原则[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8 侯鹏;反复研究回顾(英文)[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曾文雄;顺应理论与口译的修辞传真[J];语文学刊;2005年05期

10 赵国栋;论诗歌翻译中情感的表达[J];语言与翻译;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何文贤;;文化翻译中的信息缺陷与翻译通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何庆机;;种子移植前后——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下的诗歌翻译理念与策略[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严秀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输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黄勤;;从互文性看诗歌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穆旦诗《苍蝇》英译赏析[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林艳;;融情入理,体现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田华华;;浅谈编辑的非智力因素[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六集)[C];2001年

9 浦玉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米宝山;唱瑞芬;;设计的起点——寻找人的新需求[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明江;哈森诗歌翻译作品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9年

2 查明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金亮;机器人的情感[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丁湘;研究诗歌翻译的力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蓝明和;情感启动是关键[N];中国旅游报;2002年

6 吴名辉 陈小茹;陈翘的情感与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冯斌;情感与表现[N];新疆日报(汉);2001年

8 傅浩;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叶润;老年人情感的六大误区[N];陕西科技报;2000年

10 鲁勤;浅议电视新闻播音员情感的把握[N];中华新闻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海龙;中国城市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赵玉芳;持续性社会事件认知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尚明;绝对价值观念如何可能?[D];复旦大学;2005年

6 杨辉;“移风易俗”命题考源[D];浙江大学;2005年

7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雪海;微意识状态视觉神经网络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韩厉萍;短期噪声暴露与工作能力要素的关系[D];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薇薇;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文化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2 牟百冶;诗歌翻译中译者的角色[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玉贵;Nida的“读者等同反应论”及其在文化翻译中的局限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全红;诗人译诗,是耶?非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邵雪萍;论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啸初;诗歌翻译的美学探索[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8 李春怡;从文化角度看翻译方法的选择[D];外交学院;2003年

9 束慧娟;诗歌翻译的语法隐喻视角[D];苏州大学;2004年

10 郑颖;文化翻译中的译者文化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62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62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5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