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关于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

发布时间:2018-02-02 04:43

  本文关键词: 文革时期 文学翻译 权力与意识形态 操控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中国翻译史上,1966至1976年大陆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其特殊性在世界翻译史上也不可多得。该时期的文学翻译不仅要充当执政党党内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工具,还要充当国际上不同政党之间的斗争工具,加上此时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翻译家都已经被"打倒",权力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达到极至。从翻译对象的选定、翻译过程的组织,到最后翻译文本的定稿、署名形式,乃至某些翻译文本中"夹译夹批"的奇怪形式,等等,无一不突显权力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本文选择大陆文革时期几个典型的文学翻译译本,以一系列极其生动的译例,具体、形象地揭示翻译与权力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Abstract]: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1966 to 1976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belongs to the extraordinary period. Its particularity is also rare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translation.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this period not only serves as the struggle tool between different political groups within the ruling party, but also serves as the struggle tool among different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world. Meanwhile, almost all the translators in mainland China have been "overthrown", and the power and ideology control the translation to the extreme. From the choice of the target of transl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o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translated text, signed form, and even some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range form of "clip", and so on. All of them highlight the power and ideology of the manipulation of translation. This paper chooses several typical literary translation version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mainland, with a series of extremely vivid translation examples, specific. It reveals vivid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power and ideology.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批准号05JA750.11-44019)《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1949-2000)》的前期成果
【分类号】:H059;I046;I206.7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在1966年至1976年中国发生的所谓“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公开发行的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物几乎等于零。因此有不少人,特别是在境外研究中国文学翻译的学者,都误以为在此期间中国大陆已经不存在外国文学的翻译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国文学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丹;中西狼形象的现代复魅[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2 高隽;杨林;;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看《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3 韩丽;薛富强;;意境美的重新塑造——文学翻译艺术的真谛[J];大家;2011年14期

4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高丽;;刍议文学翻译之难[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6 肖尊岚;杨志豪;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麦合木提·麦麦提;;文学翻译中的两种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2期

8 许钧;;文字·文学·文化——关于“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李亚峰;高涵;;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10 王洁;孟庆娜;;浅析外国文学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建培;;对激情时尚的再思考——文革时期色彩现象解读[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3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2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4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5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文学翻译应成为“文化驿马”[N];文学报;2009年

8 冯骥才;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N];文艺报;2009年

9 段祖贤 舒芳静;文学中译西 已成一道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姜小玲;林少华:文学翻译是心的对接[N];解放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4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5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8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何子章;差异及对立的终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3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9 王燕;社会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操纵[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10 张海卿;文学翻译中的目标读者取向原则[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3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83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8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