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翻译与旅行
本文关键词: 文化研究 建制化 来生 翻译 旅行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雅明在其影响甚巨的《译者的天职》一文中,描绘翻译是原作的来世。由于翻译总是在原作之后产生,它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且扩展了原作的生命,其力量甚至可跨及数个世代。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需要透过翻译,且往往旅行散播到各地。在移转忹译的过程中,会产生何种新的质素,或是引发什么刺激,的确是值得深究的课题。我尝试检视台湾过去数十年来文化研究的轨迹与路径,并且希望透过文化研究的启发及其影响,来探究人文学科的未来远景。
[Abstract]:Benjamin describes translation as the afterlife of the original in his influential "the translator's Duty". Since translation is always produced after the original, it is bound to extend and extend the life of the original to some extent. Cultural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inevitably need to be spread through translation, and often travel to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What new quality will be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 try to examine the path and path of cultural research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decades, and I hope that through the inspiration of cultural research and its impact. To explore the future of the humanities.
【作者单位】: 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
【分类号】:I046
【正文快照】: 本雅明在其影响甚巨的《译者的天职》一文中,描绘翻译是原作的来世。由于翻译总是在原作之后产生,它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且扩展了原作的生命,其力量甚至可跨及数个世代。将这个来世与今生的概念套用在一个学科的发展,我尝试检视台湾过去数十年来文化研究的轨迹与路径,并且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仕华;;扩张的虚无——论文学研究的泛文化症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郭富平;;历史主义文学观的理论启示与话语困顿——以两部典型文论教材为对象[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3期
3 宋卫红;朱霞;;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中的身体政治学[J];西藏研究;2011年04期
4 胡斌;;身体“炼狱”中的知觉体验与道德困境[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5 周敏;;“文学”研究的方向——胡伯特·兰高尔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6 赵毅衡;;都是“审美”惹的祸:说“泛艺术化”[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7 段炼;;视觉叙事的结构与话语[J];美术观察;2011年08期
8 李长生;;重述“图画转向”[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9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陆扬;;文艺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8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帆;文化研究:打开了什么?[N];文艺报;2005年
2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3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4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5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6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7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9 解玺璋;文化研究译著再度走红[N];北京日报;2001年
10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7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纪晓玲;女翻译家冰心及其译作《吉檀迦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薛丽萍;从文化视角比较简·爱和林黛玉的不同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健平;《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雷洪梅;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D];西南大学;2008年
9 张云;大卫·霍克斯翻译《红楼梦》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的研究:文化研究视角[D];扬州大学;2008年
10 龚婷;颠覆与突围[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5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8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