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新时期文艺理论教材的三大亮点
本文关键词: 文学理论 学科自主 主体间性 可操作性 出处:《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时期文艺理论教材出现了一些显著的特色:其一,逐渐摆正意识形态、政治话语的影响,重视学科的自主性,侧重自身理论问题的研究,兼顾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其二,重视东、西方文艺理论的个性差异,表现出寻求平等对话、融合双方优点、书写主体间性的理论文本的努力。其三,表现出理论和实践并行,充分重视接受者思维、批评实践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把握这三大亮点,有助于文艺界洞察、呵护文学理论健康的走势,做到与时俱进,增强学科活力。
[Abstract]:There are some remarkable feature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new period: first, gradually straighten out ideology, influence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autonomy of discipline,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ir own theoretical problems, and give attention to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earch.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show the efforts of seeking equal dialogue, merging the advantages of both sides, writing the theoretical text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rd, showing the parallel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aying full attention to the thinking of the receiver. It is helpful for the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to have insight into the three highlights, to protect the healthy trend of literary theory,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the subject.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盛涛;徐光淼;;从《孤独者》看鲁迅小说的对话性[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2 程小平;对话与存在——略论巴赫金诗学的存在主义特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4 冯黎明;张荣翼;唐铁惠;何锡章;樊星;胡亚敏;王兆鹏;李建中;;全球化语境中的汉语批评(八人谈)[J];长江学术;2006年03期
5 刘欣;;从对话理论看远程教育师生交互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3期
6 孟楠;徘徊在匮乏与尴尬之中——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反思中国当代小说[J];当代文坛;2004年04期
7 于建华;;论《收藏家》的对话性艺术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8 黄健;钟蔚;;徐志摩诗歌中的传统思维模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5期
9 田忠辉;;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走向及未来发展趋势反思[J];东岳论丛;2006年01期
10 肖锋;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J];俄罗斯文艺;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曹顺庆;;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2 张荣翼;冲突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3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4 叶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思潮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7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钦;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郑媛;试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詹冬华;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纪洪涛;生长在民间的诗学:狂欢诗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任天华;自由与狂欢[D];河南大学;2003年
7 贺玉高;知识分子立场与后殖民主义[D];郑州大学;2003年
8 肖腊梅;莫瑞森小说文本世界中的对话性特征[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9 胡秀丽;融合与冲突[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翼;;文学研究状况的转换[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2 冯黎明;;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对立的知识学根源[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3 陈丽英;;比较文学的“身份漩涡”刍议——读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导论》[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4 岳峰;;反思·对话·展望——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5 ;2009年《中国比较文学》总目录[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6 章辉;;论中国后殖民批评问题[J];学术研究;2010年01期
7 任先大;;在多元探索中凸显特色——评余三定主编的《文学概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8 张宇;;吻合与冲突——李渔戏曲结构论与《琵琶记》的相互比对[J];戏剧文学;2010年02期
9 张立国;;衔文化生态 筑理论新巢——读《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梦阳;;从启蒙到普世──刘再复文学思想的一条主线[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庭望;;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创新[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2 廖四平;;论袁可嘉的诗歌[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钱明锵;;莫把吟坛变“看坛”——略谈诗词的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4 ;叶嘉莹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王齐建;;悼念恩师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光荣;;录佚诗再寄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9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迪光;;新时期船山文学研究之得失及其展望[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夏作协:为作家走向全国创造条件[N];文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蒋蓝;赵毅衡:对“符号中国”的省思[N];成都日报;2010年
3 胡明《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评论》的历史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驻浙记者 万润龙 实习生 林曼;鲁迅文学奖“投石”网络文学[N];文汇报;2010年
5 叶舒宪;文化并置与解殖民反观[N];检察日报;2010年
6 王先霈;经典的两重性和对它的两种态度[N];文艺报;2010年
7 金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突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8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宋明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理论与实践”青年学者论坛在京召开[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李家淳;朝潮的境界[N];文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郭平安;李梦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郑意长;近代翻译思想之演进及其现代阐释[D];复旦大学;2009年
6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沈安;先秦文论范畴生成土壤和来源的考察[D];辽宁大学;2008年
8 宋林生;现代性与民族性:话剧“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讨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9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范W,
本文编号:1497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97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