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文学与审美关系之反思与展望
本文选题:文学 切入点:审美 出处:《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新时期以来抵制文学政治牢笼的文学审美策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对文学认识的重大进步。然而,一味地标举文学的审美性,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存在导致审美主义话语膨胀、审美殖民以及美感霸权的危险。因此,在回顾与梳理文学与审美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反思与展望,从而努力建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对话的、健康的文学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aesthetic strategy of literature, which has resisted the political cage of literature since the new period, has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is a great progress in literary cognition.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and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and look forward to it, so as to construct an open one. Pluralistic, democratic, conversational and healthy literary views have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J];东南学术;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张兴娟;谈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3 杨剑龙;众声喧哗中的独特见解——被批判的钱谷融、蒋孔阳的理论建树[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唐韧;耕耘知识分子的“方寸地”─—杨绛《洗澡》的人文精神蕴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卢衍鹏;王冬梅;;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身份重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孙丹;新时期雅俗文学的消解运动[J];河北学刊;2000年04期
7 朱立元;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论的内在结构[J];河北学刊;2003年03期
8 李迪江;;消费时代的大众审美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顾楠华;象征主义文学的音乐性[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万莲子;;女性主义不能失去价值目标!——论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赖大仁;;文学精神价值重建:必要与可能——近十年文学精神价值重建讨论述评[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7 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吉方;审美文化与中国当下影视艺术的文化指向[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苑琛;审美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4 范荣;中师德育现状与对策[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广平;世纪末的唯美主义狂[D];湘潭大学;2003年
6 金晓雯;范式的转换:转型期大众文学的文化学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占晓娟;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D];苏州大学;2004年
8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苗;论徐志摩后期诗歌创作的现代主义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春青;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从古今《诗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说开去[J];河北学刊;2004年03期
2 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04期
3 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J];文学评论;1999年02期
4 童庆炳;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希芝;;成人教育中国古代文学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2 杨春风;;新世纪作家群体创作风貌论略[J];中州学刊;2010年01期
3 贾伟;;情欲挣扎中的水浒“英雄”——论《石秀》中的反英雄形象[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段新和;;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李金荣;;魏晋南北朝之屈赋研究[J];求索;2010年01期
6 唐朝晖;;元末浙西文人群的忧愤色彩与吴中文学精神[J];社会科学家;2010年01期
7 商昌宝;;由中国作家的思想情怀看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J];文艺评论;2010年01期
8 冯肖华;;劲旅的换代与强势的消长——文学陕军创作流变的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2期
9 ;张艺谋: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J];文史博览;2010年03期
10 李春松;;大美之花——论哲夫及其《执政能力》[J];山东文学;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追踪变动,扫描文情——《中国文情报告》(2008—2009)出版座谈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2 冯源;;成像与升值——关于四川当代散文发展态势的一种阐释[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莉;;丰产背后的焦虑——1990年代来小说繁荣现象反思[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谭光辉;;底层文学的理想形态[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陈士部;;“道之文”:天文·人文·情文——刘勰文艺美学思想论纲[A];《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晓丽;;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观照[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李晓华;;从《随想录》看巴金的写作观[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赖大仁;;文学精神价值重建:必要与可能——近十年文学精神价值重建讨论述评[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国平;;现实和精神——评《救灾记》[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10 卢圭v,
本文编号:1629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2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