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知识、方法与思维:文学理论教材的分类供给

发布时间:2018-04-05 05:12

  本文选题:文学理论 切入点:学科形态 出处:《学海》2011年05期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中,文学理论逐步与大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其学科形态通过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得以显现,并形成知识增长的基本方式。但为学科而生产教材,用教材彰显学科知识,这种做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1)使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对象分离,并加大文学理论空泛与脱离实际的感觉,造成接受困难;(2)导致文学理论学科知识板滞,难于实现理论创新。从教材建设角度考虑,应形成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分而治之的观念。针对文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思维相结合的学科特质和学习者的理论需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知识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方法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博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思维型文学理论为主。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literary theory is gradually combined with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its disciplinary form is revealed through the compil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textbooks and forms a basic way of knowledge growth.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sadvantages in the prod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to highlight subject knowledge.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separ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teaching objects,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feeling of literary theory being vague and divorced from reality, which leads to the difficulty of accepting literary theories. 2) it is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literary theories.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the concept of division and control between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textbook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ormed.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theory knowledge, methods and thinking and the theoretical needs of the learners, the textbooks compiled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ould be mainl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literature theory.Th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be 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thodological literature, and the textbooks for the doctoral students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be main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inking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大学;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翻译——《红楼梦》英译文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胡山林;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马建辉;科学化: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必然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李中华;;受众意识与雅俗文学的分野[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张宏;现代性叙事中的个体言说——从史铁生笔下的宗教精神谈起[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刘艳芬;;艺术价值结构新探[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夏学胜;郦国兴;;《吉檀迦利》的赏析及有关译作评价思考——从泰戈尔到谢冰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沈行华;何剑波;曾志光;;汉英语言对“意境”表述的差异性论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9 柏定国,苏晓芳;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整合的基本范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郑靖茹;对我国文学理论教材编著的思考[J];理论与创作;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3 范国英;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何绍斌;越界与想象[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宁;从大潮到衰微[D];郑州大学;2001年

2 李民强;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彭笑远;少儿散文创作中的读者意识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炜;刘勰文学创新思想新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素萍;缪斯的功绩——文艺起源与审美的女性因素[D];中南大学;2004年

6 胡泊;冯小刚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仕东;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9 余宇士;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文学教育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10 洪爱春;《新译红楼梦》及其回批所体现的文艺观点[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叶舒宪;中国神话的特性之新诠释[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2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3 姜辉;;浅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4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福珍;;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略谈[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6 金博雅;;浅析鲁迅的文学翻译目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7 王本朝;;反思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持人语)[J];红岩;2011年S2期

8 江马益;;他性:文论范式转换的动力维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4期

9 王金龙;;试论文学概论之研究——以龚鹏程《文学散步》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邴波;;探索与拓展中的“文学概论”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6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2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3 邢建昌;理论讲述的科学性问题[N];文艺报;2009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中;理论何为[N];文艺报;2010年

6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8 记者杨阳;文学理论需要“拿来”更需要民族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石一宁;为文学理论“难题”寻“新解”[N];文艺报;2004年

10 ;专题:文学理论死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4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6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10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13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13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2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