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视觉形式美学接受论

发布时间:2018-04-05 09:55

  本文选题:视觉形式 切入点:发生学 出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摘要】:视觉形式的接受问题是理解视觉艺术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视觉艺术的直观表现形式,即视觉形式,解读视觉形式接受的基本结构、动态过程与美学本质。分析表明,视觉形式的接受关联与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艺术家—形式本身—观者。抛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视觉艺术之形式接受无以完成。
[Abstract]:The acceptance of visual form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 visual art.By analyzing the visual form of visual art, which is visual form,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basic structure, dynamic process and aesthetic essence of visual form acceptance.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ceptive relevance of visual form is related to three inseparable aspects, namely the artist-form itself-the viewer.Regardless of any of these factors, the form of visual art acceptance can not be completed.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视觉形式的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08JC720003) 2009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当下黑龙江省视觉艺术公共领域的研究和考察”(09B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蒲天村;;对植物色彩艺术的研究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5 储可可;;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6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张晓玲;;论广告创意中的视觉化转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汪巍,过伟敏;信息时代的环境及其审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李鸣钟;;表现主义内在因素对绘画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10 朱露露;;马蒂斯的艺术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严支胜;;图像时代写生意义再认识[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霍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6 燕杰;曹春晓;;插画设计中的情感色彩表达[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7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8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9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党荣;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D];河北大学;2009年

3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郭逊;盲校中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冯素娟;服装平面广告图形的同构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欢;儿童绘本的表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旭民;合成时代——概述绘画材料对油画学科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竟凌;;从接受美学看莫泊桑短篇小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晓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广告翻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武春英;韩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百年孤独》的陌生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4 张黎;;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J];文学评论;1983年06期

5 乐黛云;;当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小说分析(四)——接受美学与小说分析[J];小说评论;1985年06期

6 张晨;;题画诗与接受美学[J];美苑;1986年05期

7 朱立元;杨明;;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J];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8 蔡耀坤;文学翻译的审美和再现──兼谈文化对比[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陈峻俊;;“空白”的召唤——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空白”观比较[J];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11期

10 黄春燕;文学:不尽的期待——从接受美学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看文学[J];学术探索;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邱思莲;;汉英词典编纂理念与跨文化翻译——从《汉英词典》到《新时代汉英大词典》[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蔡志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的构想[A];福建省“对外汉语教材建设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音宣;;简论音乐接受美学的特点[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沈玉荣;;从接受美学看中学文学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6 丁为祥;;张载为什么著《正蒙》?——《正蒙》一书之主体发生学考察[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9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鞠宝兆;;《内经》有关心藏象理论发生的文字文化基础[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中学 孟庆泉;接受美学、建构主义与洋思经验[N];天津教育报;2009年

2 汪晓云;人文科学发生学:意义、方法与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3 巫慧;“狗尾”难“续貂”[N];文艺报;2003年

4 记者 蔺玉堂;河北省实行学校安全责任制[N];光明日报;2001年

5 樊宝英;拓宽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领域[N];文艺报;2002年

6 赵强;反美容之冲击与进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张炯;评《文学理论向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8 伍江川 本报记者 黄雄 通讯员 刘德斌 肖付云 邢静;校园噩梦何时休[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9 苏叔阳;全球化浪潮中我们的责任[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范仄(书评人);已经发生了,怎么办?[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晓青;斯·茨威格在中国(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白宪娟;明代《庄子》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吴定勇;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都市报新闻传播策略[D];四川大学;2005年

6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芙蓉;论中国小说与社会的同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桂凤;唐代杜诗接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夏洛的网》两个中文译本对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艳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习语的翻译[D];郑州大学;2001年

4 杜二敏;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喻娟;音乐欣赏教学的美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俊帆;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武汉大学;2005年

7 李文凤;接受美学诗歌三级接受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邓炎炎;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意识[D];山西大学;2007年

10 王光丽;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汉英词典中文化局限词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4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14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6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