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浮士德与贾宝玉——一次中西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14 18:41

  本文选题:浮士德 + 贾宝玉 ; 参考:《名作欣赏》2011年17期


【摘要】:浮士德与贾宝玉同为世界文化长廊中的明星,前辈的研究已经是汗牛充栋了,本文在这里不敢造次,只是换个角度,以浮士德形象为骨架,填充贾宝玉的血肉之躯,发现二人在生活中,乃至在精神上都具有一定的可比之处。同时略析造成二人差异的原因之所在,达到更深地思考和理解两个文本的目的。
[Abstract]:Faustus and Jia Bao-yu are both stars in the world cultural corridor.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research has already been filled with sweat. This article is nothing but a change of angle, with Faustian image as the skeleton, filling Jia Baoyu's flesh and blood.Found that the two people in life, and even in the spirit of a certain comparable.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eople, so as to think and understand the two texts more deepl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03;I10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瑛;;解析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中伊雅各蜕变成利己主义者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孟庆茹;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龙怀珠;卡夫卡《变形记》创作方法辨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李晓宁;;论《红楼梦》中小人物的艺术价值[J];长城;2010年12期

5 关晓燕,索明茹;《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万曦;;超越与新生——浅读《浮士德》文本中的狂欢文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贺继宗,姜光辉;贫困荒原积淀文学沃土——论环境等外部因素对英国三姐妹文学成功的正面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梁瑞生;永远流淌着诗意的美——《拇指姑娘》艺术新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潘承玉;《全唐诗》“红楼”意象与《红楼梦》命意发微——廓清20世纪末红学的迷雾之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张毅蓉;“原型”与《红楼梦》爱情故事的“新范式”[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迭格芬·弗罗斯达尔;周武;;分析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从事[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李根亮;《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D];武汉大学;2005年

3 何红梅;《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岩;英雄·异化·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明航;寻求反抗下的终极救赎[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富莲;爱德娜:一位孤寂的新女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洁冰;论《红楼梦》中的“命案”[D];暨南大学;2004年

4 杜敏;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黄毅;话语权力和文学经典的产生[D];暨南大学;2005年

6 薛瑞梅;埃德娜的人格结构[D];中南大学;2006年

7 欧本珍;当代写作学视野下的《红楼梦》作者写作风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启华;论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赵东梅;1954“红学批判”运动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将;试析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抒情诗中的死亡主题[D];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毕来;;就儒学与其对立面的矛盾关系考察贾宝玉的异端思想(下)[J];红楼梦学刊;1982年04期

2 白盾;;贾宝玉形象的“自传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3 ;这般心事有谁知?——试解“宝玉赠绢”之谜[J];红楼梦学刊;1987年01期

4 朱学群;《红楼梦》总体构思中的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兼论《红楼梦》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比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张志;;论贾宝玉的功名观[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6 周泽西;从《风月宝鉴》看《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演化[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7 王童;儒释道三教杂糅的末世愚顽──贾宝玉新论[J];南都学坛;1997年04期

8 张祝平;走出大观园——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J];红楼梦学刊;1998年02期

9 郭帼英;贾宝玉的“意淫”疏解[J];南都学坛;2001年05期

10 王富鹏;论明清时期新思潮与贾宝玉的女性气质[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斌荣;;论《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教育的不合理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涂继文;;试谈贾宝玉的养生之道[A];抚州市老年体育科研论文选集[C];2003年

3 朱伟杰;;谁叫你去染指忠顺亲王的男妓呢?——贾宝玉“大承笞挞”根本原因的正确解读[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祥;;辽海讲坛第二十一讲 《红楼梦》人物漫谈:宝玉和黛玉[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5 萧而汉;;贾府的男女大防与多姑娘[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俞润生;;《红楼梦》与中国婚姻文化[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7 陈志龙;;彻头彻尾的封建卫道士-曹雪芹(之三、四)[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尔顿与贾宝玉精神世界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李之鼎;;曹雪芹与但丁[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10 王克正;;宝湘结合论系列篇[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红鑫;贾宝玉口中的玉是蚕丝玛瑙[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记者 顾小萍;新《红楼梦》:贾宝玉皈依佛门[N];南京日报;2006年

3 何松;“通灵宝玉”是《红楼梦》的主线[N];中国矿业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坤晟;俞玖林因“青春版”柳梦梅而红,却更心怡贾宝玉[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吴下;教育者必读之书[N];文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翁惠娟;章必功“红楼趣谈”成学术甜品[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贾宝玉在今日美国会不会是gay[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金钟振;从贾宝玉的结局看当今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N];辽源日报;2005年

9 央视品牌顾问、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 李光斗;一个贾宝玉断送整个荣国府?[N];华夏时报;2010年

10 吴革;宝玉摔玉的法理辨析[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氏映凤(释坚莲);《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国学;《红楼梦》的宗教书写分析与探源[D];南开大学;2009年

3 孙爱玲;《红楼梦》人文之思辨[D];苏州大学;2006年

4 吴晓风;《红楼梦》评点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沈炜艳;从衣饰到神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钱雯;人学重建与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饶道庆;《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何红梅;《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月;浅析贾宝玉的女儿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邓江权;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可妍;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贾宝玉、光源氏“泛爱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范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陈远洋;贾宝玉形象的女性化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6 周耀荣;两个“叛逆”的“多余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实和;论贾宝玉形象的哲学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范江萍;灵魂之旅还是社会之行[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梁晓萍;《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莹;贾宝玉、杜少卿“叛逆”说新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0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50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9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