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探析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4-26 10:31

  本文选题:心理空间 + 概念整合 ; 参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摘要】:文学作品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形式之一,必然涉及认知过程。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方式,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工具和很好的理论基础。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与人的认知分不开,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将心理空间、概念整合等认知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一种指导理论,是一个探索翻译研究的有益视角。
[Abstract]:Literary works, as one of the linguistic forms in which human beings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must involve the cognitive process. As a very common cognitive way, the integration of mental space and concept provides a powerful research tool and a good theoretical basis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as a special language use activity, is bound to be inseparable from human cognition, and there are extremely complex cognitive activities. As a guiding theory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space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s a useful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ranslation studies.
【作者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
【分类号】:I046;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张辉,李佐文;从“red pencils”和“fake guns”谈起——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4 陆莺;论异化翻译的最优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懿;;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赵芝磊;;从概念合成理论看相声“包袱”手法在幽默言语中的意义构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张佳易;;概念整合理论在英汉新词意义建构中的解释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陈艳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原则在英诗翻译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秀芬;;小说对话部分的汉英语体翻译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黄勇昌;英汉互译中语言单位推移现象[J];安阳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黄秋林;;言语幽默解读的认知符号学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卢中;;认知性隐喻及其翻译[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6期

10 高培新;焦红卫;;认知理论框架下的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夏立新;;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A];华东地区第6届(泉州)翻译研讨会文集[C];2001年

4 郑琳;;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汉语新闻标题英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燕;;英语进行体的表意功能及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汤(?);当今中国的翻译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文斌;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8 李莉;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毅琼;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玲君;商务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俊伯;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旷章红;认知映射视角下的颜色隐喻翻译[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颖迪;《茶馆》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万正发;论体验哲学观对翻译认知能力的阐释[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方越;广告图文隐喻的认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2 王斌;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3 王斌;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4 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J];中国翻译;2001年05期

5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荣谊;;文学翻译(下)[J];英语知识;2011年07期

2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3 郭丹;曾卫;贾委;;基于中西文化整合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4 张向霞;黄敏;;概念整合理论解读《红楼梦》诗歌中“花”隐喻及其翻译——以霍克斯译本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鲁华山;;从概念整合角度看英语习语的汉译[J];新闻爱好者;2011年18期

6 韩丽;薛富强;;意境美的重新塑造——文学翻译艺术的真谛[J];大家;2011年14期

7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王家新;宋炳辉;高兴;何言宏;;“拿来”的必要与急切——“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六[J];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9 高丽;;刍议文学翻译之难[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10 肖尊岚;杨志豪;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怀谦;文学翻译缺失多[N];人民日报;2005年

3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5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7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8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文学翻译应成为“文化驿马”[N];文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6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7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叶丁;《到灯塔去》的认知文体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2 刘慧;心理空间理论与话语误解[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辛奕嬴;心理空间理论和词汇性歧义句[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洁;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唐诗隐喻翻译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伍倩;英语时态主观性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D];西南大学;2008年

6 靳宁;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诗经》隐喻翻译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7 唐瑶;对汉语Vi+NP结构的认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8 尚云龙;概念整合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君;典故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10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05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05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9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